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阿寶帶友善小農進入慈心社群的遠大理想


written: 李寶蓮
前言
如果您也關心地球的明日,那就一定曾在購買物品時苦惱過─產品的生產過程是否壓榨環境、剝削勞力、危及生態………你不想購買那樣的東西,可是賣場只有炫目誘人的廣告,卻避免呈現真相,琳瑯滿目的貨架上看似有無數選擇,其實卻又別無選擇,你因此沮喪無力,但是…………也許你並非別無選擇!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環境與弱勢族群的衝擊,越來越不安全的食物生產方式,日漸迫切的能源與糧食危機… ……一個常民百姓能做的,就是改變生活消費的習慣,脫離主流商業網絡的牽引,自主、自覺地選擇,支持對環境友善的產品,並且縮短物資流通的距離。
如果我們的生活圈子裡可以有一個良性互動的社群,透過小規模的生產交換,供應日常生活所需,找回消費與生產之間的信任與責任,保障消費的安全,也建立生產的信心,讓社群內部達到某種程度的互助與自足,降低外購的機率…生產者可以聽從我們健康安全的期望、環境的關懷。……… 起步之初我們或許不能期待太多,但開門七件事是很好的開始。
理想
以學校為核心,推廣「社群互助」的環保生活。用消費的力量護持健全的農村。
做法
結合在地的友善耕作小農、手作媽媽開辦市集,如果可以,加上生活講座,彼此增益生活的能量。
市集的呈現
「手作媽媽」的產品可以是農產加工品、烘培、手工藝。由家長會召集認可。農產加工及烘培食品希望能標示食材來源、添加物、製作方式及保存期限、保存方法等,手工藝製品標示原物料成分來源、添加物(如染劑、塗料…),以便消費者有選擇的依據。
農產品由「友善耕作小農聯盟」招集認可,攤位標示農場生產與管理方式。小農也可販售自己的農產加工品,標示同前。
可能的延伸
一、在地飲食課程
概念
身心靈平衡的飲食不是追求更好吃的新奇食物,而是注重如何讓食物更好吃。
活動方式:借用學校廚房設備做主題教學,學員預約報名,酌收報名費,食材盡量以當令小農大宗農產為主,實習的成果由市集成員付費共享─這一天也是社群交誼日,只要預約繳費的家長師生都可前來用餐。所得部分回饋學校,部分支付講師車馬與授課費。
二、講座
可以是關於環境、身心靈健康的演講、座談、影片欣賞…
三、農場參訪
拜訪農夫,順便體驗親自採摘或參與農作的樂趣。
四、社群農園
協調農場提供土地與技術,供有興趣自行栽種的家庭種植自家所需的蔬果。也可不定時安排交流會或技術課程。
五、市集外的不定時交易( 目前將採行共同購買\事先訂購\每週固定出菜日  )

利用網路建立機動性共購網,將當令盛產,卻又來不及等到市集再採收的農產品,用電子報方式通知,集合共購名單、數量、及領取時間地點之後統一送貨。
期許
一個用心的生產者所產出的,絕不會只是商品,不管生產什麼,一定都伴隨著精神層次的提煉,展現在個人的形象、與人互動的特質上,我們認為這些精神產物彌足珍貴,這是只賣商品的賣場裡看不到的,只有在這種社群互助的市場上可以隨著產品分享。所以,生產者本人到場是件重要的事,產品由自己生產的原則當然更加重要。
「手作媽媽」和小農可以互相幫助,農場過剩或瑕疵的農產品可以由手工媽媽們製作加工,手工媽媽需要的安全食材可以委託小農種植,社群中可以有適當的供需協調,小農也不至於在嚐試的過程中承擔太多銷售的風險。
我們的大環境也許無法讓我們的產品短期內達到最高的友善標準,但我們更注重的是「誠信」,透明誠實的告知、保持思考與討論的心胸,力求提升的態度。

若有需要進一步的訊息,可以聯絡阿寶 service@love-mountain.com











就地取材 生態工法

吉仁一直不停地將他的生活創意及生活美學,用在我們的土地建設上,而吉仁跟我最終的目的,希望作到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他本身希望採用土地上,週邊環境中既有天然資材,挖溝覆土,作植栽土畦,到河床撿漂流木,大石頭,作圍籬,做圍地,許多的工事,吉仁都盡量就地取材!這正符合我們想遵行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美德!這是我在在感嘆的事情,許多物資在垃圾堆中,全是可以再賦予利用價值的物品,尤其是在過頭消費的都會社區中,真得有撿不完的家庭用品!
漂流木當圍籬
被丟棄的行道樹麵包樹用來作護籬
菜畦堆石頭防土流失
被丟棄的行道樹麵包樹,收留在我們家土地上
吉仁跟啓星費九牛二虎之力搬回來的漂流木,作圍地護籬
大石頭堆菜畦防土流失
挖溝覆土作園畦,漂流木作護土圍籬
挖溝覆土,漂流木圍土作籬
挖溝覆土在漂流木圍地中,讓土壤集中,在兩旁漂流木界限中,成了很好的栽種地

吉仁默默作這些工事,如工蟻作工,每天進度一點點,我常常會感到驚奇!因為我無法想像他要作什麼,他也不用多作解釋,反正作了,那個圖像就會漸漸呈現,然後我就懂了!
真是佩服他默默做事的能耐,更是讚嘆他美化環境,天斧神工的創意與美感!
我真得覺得這是吉仁得天獨厚的家傳生活態度,與作事精神!這又證實了我跟吉仁十分推崇的家庭教育勝過一切教育!
原生家庭能給孩子的真得很多!我們為人父母的真得要好好做好傳承的示範!


種馬鈴薯


小杜拿給吉仁十幾棵發芽的有機馬鈴薯,吉仁分切有芽的地方,共有四十幾塊長芽的馬鈴薯,啟星說種這麼多,可能會生產很多的馬鈴薯!我們也沒有想要種大量的馬鈴薯,但是,還是先種下再說吧

我問文獻該如何種馬鈴薯,文獻說整棵埋進土裡即可!!真是!好方法!但是已經來不及!全部分切完成!

吉仁先整理土堆,混合牛糞有機肥,將菜畦犁平,再將馬鈴薯塊漫進土堆中!不能讓它見到一點陽光,因為長出來的馬鈴薯寶寶,若裸露在土堆上,馬鈴薯會有青色的表皮,有毒,不能食用!所以一定要埋到深處!

每隔三十公分,種下一小塊馬鈴薯,種完一畦地,還有一些!我跟吉仁建議種在樹豆樹下,因為之前文獻已經花時間整過樹豆樹這一整塊土地,我們再鬆一次土,混合牛糞有機肥,應該可以提供馬鈴薯生長的條件環境!

有了葛鬱金,樹薯採收的成就感之後,我們更有興趣來種地,雖然我們種出來的量還不夠上市,但是味美質細,分給朋友吃,已經夠我們開心的!

P.S.:玉芳說沒想到像我們家這麼多石頭的土地,竟能種出這麼長的樹薯,很令人料想不及!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今天樹薯豐收!總共30斤重!

根據我們採收葛鬱金的經驗,樹薯的葉子也已經有些枯黄,於是吉仁決定,今天來挖樹薯!當吉仁挖開第一株樹薯時,真是令人驚艷!好大一條樹薯,比山藥還肥大!當下跟吉仁說,我們的地可以種山藥!吉仁於是埋頭苦幹,辛苦了一整天,挖出來一整桶的樹薯!我們興起拿去秤重量,哈哈哈!總種30斤!頭一回有身為農夫的榮耀感!開心不足以形容!
吉仁特別留下一株,等兒子下學後,一起來幫忙挖樹薯!兒子很開心地一起工作!爸爸小心鬆土之後,保持樹薯的完整性,結果挖出一根跟兒子一般高的樹薯,父子倆都很滿意!
吉仁決定先將所有的樹薯刷洗乾淨,這樣子我比較好料理與保存!
兒子很樂意擔任洗刷工,看他努力的表情,真得很專心地在幫樹薯洗澡呢!
這是我們頭一回感受到當農夫的豐收喜悅!今天偉誠媽,柏豪媽下午在家裡作手工編織,我請她們嚐嚐南薑樹薯甜湯,她們兩人極度讚賞,直說好Q喔!比地瓜湯好吃多多!竞直接開口說跟我買樹薯好嗎?或是明天拿去市集分享囉!真是心滿意足!總算有一些農夫的地位出現囉!
不用買啦!分享是一件開心的事!如果我們愈種愈好,明年或許我們就會拿去友善農夫市集跟大家分享!
這真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滿足感!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自力更生的感受,與天地共榮的連結感,是一種獨立又依附的感覺!眞得謝謝這塊土地帶給我們豐富的喜悅及滿足!更謝謝史慶沛有機農夫供應的Super EM菌,讓我們在短短一年內,改善我們的厲地!連我們自己都好意外!
很榮幸與一切萬物有情共容共存!

放養鱉寶寶


今天中午去接兒子下學,到了漁塭及養豬場,就在上次發現鱉的同一個路面上,一隻小小的生命正在過馬路,看牠快速滑動著四肢,慢慢過馬路,我怕車子正好開過去!於是騎著腳踏車轉向,用紙袋子裝著牠,帶到幼兒園去!遇見兒子,我拿給他看,我們決定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放走牠!沿路走,沿路找安全的水田,看見白鷺鷥,蒼鷺在水田中搜尋食物,看來不保險!兒子說先帶回家給爸爸看過,再決定放在那兒!


兒子提著袋子跟吉仁說,我們帶回來一隻鱉,眼看吉仁眉頭一皺,什麼?一隻鱉?
打開袋子,吉仁忍不住說:哇!好可愛啊!放到水池去吧!
兒子很開心地帶著袋子到小池邊,將這隻可愛的鱉寶寶放進我們的誘蚊水池中!
我說:牠會將我們的小魚吃光嗎?
吉仁說:如果牠捉得到的話!
( 我們再去查查牠能吃什麼呢?)

鱉寶寶一下子就躲起來,兒子還在尋找牠,確定牠的安全!吉仁說:放心啦!鱉寶寶會游泳!

今天真是特別的一天!遇見這隻寶寶鱉!讓我們多了一場有趣的生活片段!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兒子這半年來真得長大許多


回憶一年前,十一月下旬,兒子剛進幼兒園大班的神情,前三個月對於父母的依戀,每天吵著不想去學校,我陪著他待在學校上學三個月!每天還是要上演感情離捨的淚水戲碼!我還是陪在學校!現在,一年後,兒子總是神采奕奕地要去學校,每天細訴著同學發生的精采片段!有時感覺他實在是太愛說話了!
今天在幼兒園,遇見純淑所長,她很肯定的跟我說,讓兒子多留一年的決定,真得是作對了!在大班的這半年時間,這孩子終於褪去生澀,漸漸長好翅膀,準備迎接下一個人生階段!
是啊!純淑所長的觀察真得是如此!以前兒子的能力所及,都不會超出我的預料,但是,最近他的一些言行,常讓我驚覺,他長大了!
今天,看到他完成一半的積木,讓我驚訝,他已經能完成半圓形的結構創作,我有一些趕不上他的現況!

今天他邀約我一起去散步,我決定不帶相機,全心接受他的邀請,讓他當嚮導,我在後頭跟著!結果,我們到新寮溪的乾涸溪床踏查,看他識途老馬的爬上爬下,甚至跨越大水時拋在溪床的消波塊,真得是一段很有趣的路程,走在完全走樣的乾河床,溪床開闊,走在大大小小石頭上面,真得充滿新奇!我必須承認我很享受這一段行腳踏查!
兒子一路上在尋找寶物,這是吉仁跟他散步時養成的習慣,今天他撿到一塊樹皮,直說要放在季節桌,讓小矮人當船用!

當他巧手完成擺飾之後,我又有些落後的感覺,這是很棒的idea,我還想不到呢?我好像必須承認我的兒子長大了!

回想一年前,懵懵懂懂,還算半沉睡的他,經過學校生活的不適應,逃避,哭泣,受傷,強迫自己面對,到現在,這當中,我們真得陪著痛過,哭過,也曾經不知所措........現在,眼前的他,完全不一 樣了,我還沉迷在兒子六歲的時光中,所以有些跟不上他......謝謝所長奶奶的提醒,是的!兒子真得準備展翅,迎向下一個人生旅程!

感謝純淑所長願意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兒子可以爭得多一些時間,按著他自己的速度成長,晚一些接受小學生活,這個安排,讓我們夫妻倆真得萬分感激!感念在心!

葛鬱金收成了


對於我跟吉仁來說,我們是耕作新鮮人,麗淑媽媽好心挖給我們好幾十株葛鬱金植栽,拿回家就在圍欄旁邊種下,並無特別的期待,當然也沒有特別的照顧!這期間,吉仁作過幾次的覆土,因為被雨水沖刷,表土流失,所以吉仁有特別作覆土!這個星期日,幫我們蓋木屋的林大哥來訪,隨手拔出幾株葛鬱金,嘖!嘖!嘖!不停!他說沒料到種在這種土地上,能長得如此肥美!可能有些過熟了吧!


我們就是這麼摸不到邊,只知道要種下,但不知道何時可以採收?原來觀察葉子開始出現枯黄,就可以採收了!我本來稱呼它葛根,淑美告訴我它的本名是葛鬱金,又叫粉薑,台語叫做ㄋㄠˇ ㄐ一ˊ

吉仁今天採收了一整盤的葛根,我們覺得很有收穫!吉仁還上網搜尋葛根料理方法?但是沒找到!我會用電鍋蒸熟後,當點心吃,有一些筍子鮮味,又有一點玉米味道,總是好滋味!
今天一整天,他連忙趕工將挖出來的葛根分栽,再紛紛種下!葛根在這塊土地上的生命力好像發展的很好!吉仁說或許我們這塊地可以考慮多種些根莖作物!我很贊同,也希望多試試其他豆科植物!
今天下午跟吉仁討論,打算買各種種子,少量多樣地種,實驗一下何種作物適合在這塊土地上生長,然後選擇適性適種的作物,納入一年四季的耕作行程中!我們會忍痛不施有機肥,只提供EM菌液肥,希望土壤自己長出力量來!

最近我們會陸續種馬鈴薯,南瓜,地瓜,吉仁說他現在真得沒時間做半個畫家了!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童話故事滋養幼兒心靈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本文刊登於Hess Kids,2009八月號))

童話故事在民間以口傳的方式一代傳一代,並透過研究民間故事的學者們經年累月的搜集(德國的語言學家格林兄弟),讓先民的智慧話語得以保存下來。童話故事的背景就存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那想像的國度裡,有著高聳入雲的森林、蔚藍的天空和清新純淨、汨汨湧出的生命泉水。在黃金打造的城堡裡,美麗的公主等待著英雄完成他的任務。智慧、正義、良善、慷慨、犧牲、奉獻、忍耐這些美德皆是這個國度的通關密語。
在說故事之前,我們必需瞭解重複說同一個故事對幼兒的重要。重複聆聽好的童話故事,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華德福幼稚園(Waldorf Kindergarten),老師通常會以一~三週的時間述說同一個故事。當孩子熟悉故事的韻律與節奏之後,每一個熟悉的情節、每一段對話,都會讓他們的呼吸和心跳節奏穩定,內在仍在發展的器官能穩定形塑。他們得以自由地運用想像力,躍身進入那如夢的情境,成為故事中的主角,直到故事結束。重複、可預測的故事,是孩子身體與心靈需要的養份,讓他們感受穩定守護他們成長的界線。孩子總歡喜我們一再告訴他們已經聽過的故事,透過一遍又一遍的聆聽,啊~那美善的世界再度開啟,並得以悠遊其中。
在教室說故事時(或在家說床前故事),可以點燃一盞蜜蠟蠟燭,引領孩子到那如夢如幻的情境中:「在很久、很久以前」,孩子們像是乘著一艘穩穩航行的夢幻故事小船,聽著船夫有節奏的搖櫓,在微風拂面的湖心上,閉上眼睛享受語言之美。
說故事的大人必須能對故事內容有感受,最好是喜愛並熟悉要說的故事,或充分默記在心裡。說故事時要以穩定的口吻說出故事的每一句話語,聆聽故事的時候,不同年齡的孩子會依著自己的發展,想像故事情節的畫面。不需要刻意強調緊張的情節或做出驚嚇恐怖的表情,讓孩子的情緒跟著動盪起伏,因而無法得到故事的滋養。大人要預備好自己的時間和體力,不因時間不夠或疲累而草草跳過數個情節,也不必刻意製造滑稽的娛樂效果,更不必為譁眾取寵而加油添醋,改變了故事的原汁原味。
童話故事的內容是有潛在的心靈力量,它表達了人類內心最深、最深的想望。完整地講述故事能滿足、滋養孩子的心,穩定的訴說能讓他們享受、滿足傾聽的過程。
在幼稚園裡說故事給孩子聽是一個神聖的過程,當孩子們圍坐成一圈向著老師,像一朵微微合攏的花苞,待故事說完以後,他們會滿足地呼出原來屏住的氣息,猶如綻放的花朵,向外開展。當老師緩緩地將蠟蠋熄滅,讓那嬝嬝上升的煙霧慢慢地瀰漫在空間之中,這時,孩子們心滿意足。因為故事的結局是圓滿的,正義會被伸張,故事的主人翁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孩子是放鬆、快樂的,還在發展的內在器官在這樣的氛圍下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童話故事以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訴說著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每一則故事都蘊藏著生命奧妙的原型。善良、貧窮的小女孩和母親相依為命,住在一間破舊的小木屋裡頭。她必須跨出家門,走入森林裡,去尋求人生的智慧,以度過生活的難關。而那濃密不見天的森林深處,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寶藏等待著她。充滿智慧的老婦人感受到好心的小女孩的難處後,便會賜予她法寶,豐沛她和家人的生活。
有時候,故事的主人翁會遇到守護自然界的小矮人,當她勤奮地完成小矮人所交付的工作之後,得到意想不到的祝福。一位小女孩被繼母要求在天寒地凍的下雪天穿著單薄的衣裳出外尋求草莓。她帶著一片乾麵包踏入森林,開展她的冒險旅程。森林中的小屋裡住著三位小矮人,小女孩慷慨地與他們分享她僅有的食物,並打掃屋外的雪堆。就在後院的雪堆中,她發現一叢鮮紅的草莓,開心地帶回交差。而三位小矮人們看到她美麗的心,便賜福給這女孩,第一位小矮人祝福她﹕「一天比一天還漂亮,第二位祝福她﹕「每說一句話,口裡就會吐出一塊金子」,第三位小矮人更祝福她﹕「在不久的將來,會嫁給一位國王。」
而繼母的女兒嫉妒她,也想進入森林尋求她的福氣,她穿著溫暖的毛皮大衣,帶著豐富的奶油麵包、蛋糕。但是第二個女孩不願意分享食物,也不願意打掃,在她找不到草莓之後就傲慢、生氣地離開森林小屋。第一位小矮人說﹕「她一天會比一天更醜陋,第二位說﹕「她每說一句話,口裡就會吐出一隻癩蛤蟆」,第三位小矮人﹕「在不久的將來,她會有很不好的下場。」
當我們的心如陽光一般純真、閃耀,內在自然散發出美麗的的光彩,面容也會和諧從容。擁有內在美的人,因為美善的意圖,說出來的話就會是金玉良言,更會處處逢貴人。唯有「真心」才能吸引「真心」。只要我們擁有一顆良善、願意助人的心,在開展生命旅程的那一刻,守護天使就會引領、伴隨我們,並在最困難的時刻伸出援手,讓我們跨越過原本受限制的門檻和藩籬,並具備新的洞見與能力,繼而開展幸福、快樂的人生。而這幸福、快樂的人生正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傾聽自己內在的呼喚,並在老天的祝福下,得以開展自己的愛的能力,並能頂天立地,實踐自己這一生的天命。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一) 觸覺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在眾所周知的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及觸覺之外,根據奧地利哲學家,人智學及華德福學校的創辦人魯道夫 史代納(Rudolf Steiner)博士的研究,人類其實總共有十二種感官。這十二種感官在生命前三個七年的發展階段,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一一體驗、開展,每一種感官都和其他的感官相互連結與影響。(略)
在生命的第一個七年,幼兒的初階感官發展從觸覺(Sense of Touch)、生命覺(Life Sense)、自我運動覺(Self-movement Sense)及平衡覺(Sense of Balance)開始,它們也被稱為「意志力感官。」讓我們從孩子成長的本位開始,理解健康的感官發展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希望大人們能以堅定、溫暖的力量,守護這最重要的啟蒙階段,奠定孩子未來一生的健康與幸福。


觸覺Sense of Touch
當孩子在媽媽充滿羊水的子宮裡,觸覺的發展就已經開始。出生後,小嬰孩通過產道、接觸媽媽的肌膚、吸吮奶水、被擁抱,這些經驗都能滿足、滋養孩子。當我們擁抱、撫摸、輕拍孩子,在移動的動作中會產生熱能,親子間可以彼此感受到「溫暖」的交流。
孩子的本能就是透過「動」中學,他們需要使用肢體,擁有接觸不同物品、自然材質的遊戲經驗,以觀察、感知到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玩沙、玩水、玩石頭、排樹葉、收集種子、辦家家酒,運用大自然當中好玩、具啟發性的自然素材最能提供孩子不同的生命經驗,這與市售的塑膠製精美玩具有著截然不同的遊戲品質。 
透過接觸不同的物體,孩子漸漸地會了解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的界線,這是最真實的生命經驗。皮膚是全身最大面積的感覺器官,孩子除了需要被觸摸,他們更需要大量的機會去接觸各項事物的第一手經驗。「太髒了,不要摸!」是在公共場所常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耳提面命的一句提醒。大人喜歡把孩子打扮得一身潔白,像個小紳士、小淑女,這是無可厚非。但是,當孩子投入遊戲、認真遊戲的時刻,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讓他們穿上耐磨、耐玩、耐穿的自然素材衣服(棉、麻、羊毛),讓他們玩得有創意,玩得開懷,充分探索環境,這才是孩子需要的健康遊戲。
衣服的穿脫、扣扣子、解扣子、拉拉鍊、綁鞋帶等相關經驗,可以讓正在學習各種手、眼協調技能的孩子們在習得新的技巧後充滿成就感,成為邁開下一步學習的墊腳石。充滿愛意、好心的大人要記得讓出孩子自己該面對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千萬別讓孩子在早上還睡眼朦朧的時候,只要把身子攤開,就可以像王子、公主般地被盛裝打扮。
雙手是最靈敏的神經末端,觸覺健全發展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將在「接觸」人群時能擁有自信,並能清楚人、我之間進退的界線,進而與人建立良好互動的社會能力。唯有留出時間與耐性,讓孩子做重複的嚐試與練習,熟練各種動作技能,進而培養自信與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勤勞的孩子一輩子都會幸福!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二)生命覺Life Sense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生命覺
生命覺發揮的極致就是「疼痛」。當我們平常覺得安適、舒服時,不會感覺到生命力在身體之中運作。但是,只要一不小心跌一跤或是割傷手指頭,恐怕就會痛得流出眼淚或哇哇大叫。「疼痛」讓身體的覺知集中在痛的位置上,身體就是透過疼痛,將生命力的能量集中,讓身體痊癒。
當孩子有不舒服又無法適切以語言形容的時候,他的表現通常會異於平常,有時會無精打采或是鬧脾氣,這通常是免疫力下降,感冒生病的前兆。但是我們往往又會發現,在孩子生病的過程中若能有充分的休息,在疾病痊癒後,往往可以觀察到他們的眼睛閃爍著亮光,有脫胎換骨、長大的感覺,這就是生命覺的運作,讓孩子透過與疾病的搏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孩子自然的天性就是「動」個不停,若是讓他小坐片刻一分鐘,那恐怕是最痛苦的事。時間緊湊的大人,想盡辦法都要讓孩子玩得夠,為什麼?一個能夠在自由遊戲中玩得盡興的孩子,在洗過香噴噴的澡,換上乾淨的衣褲之後,全身的血液循環將會是多麼地舒暢。他的身體因為健康的玩、健康的累,將會有好胃口。在孩子吃得好又睡得好的情況下,自然「一瞑大一寸」,長得更好囉!有些孩子到了半夜還精力旺盛,睡不著、還想玩的孩子,通常是在白天玩得不夠或睡得太多。
另外,建立每日作息的節奏韻律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需要的睡眠時間是十到十二小時,年紀小的孩子最好能在晚上八點鐘以前上床,或依家庭早上的作息往前推算孩子的上床時間,讓孩子能有充分的睡眠。(而不是在晚上十點後,還在夜市逛街、吃宵夜。)在孩子睡前,家長可以唸一篇溫馨的床前故事,讓孩子香甜入夢。當孩子睡飽了,自然充滿健康活力。而家長在孩子早早入睡後,也能保有自己的「品質時間」,這真是件一舉數得的好事情呀!
近日,在澳洲某份父母雜誌上看到一則販賣幼兒長牙時的止痛藥廣告。現代家長真的是已經忙到不可開交?沒有時間和力氣去面對孩子長牙的不適,連孩子長牙時的疼痛都被商業的訴求剝奪。不讓孩子去歷經成長期的小小痛苦,就讓孩子像是在溫室中成長的花朵。被保護過度的孩子,不曾擁有突破勞苦的成長經驗,長大成人後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擴充自己愛人的能力,發展出對人的關懷與長期的友誼?“No pain, no gain.”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在人生的歷程中,痛苦的經驗往往能讓我們在痛定思痛之後,成為再出發的最大動力。而幼兒就是要在安全的環境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去感受自己身體與環境的相對關係,進而發展出可信賴的內在經驗法則,穩穩地長大。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三)自我行動覺 Self-movement Sense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幼兒成長過程中,站立、行走到說話是三項重要的指標。從四肢的匍匐前行、爬行、學步到跑跳,對孩子來說都是運用由內而發的意志力,克服地球重力的經驗。當雙腳能夠自由地直立行走,我們的雙手也就自由了。人類透過雙手工作、透過肢體語言與人溝通,更能透過雙手對老天表示崇敬與感恩。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我們能垂直地直立行走,這就是人類的姿態,可以為這個美好世界工作的姿態。年幼的孩子會對親近的大人撒嬌,走累了,只要仰頭、張開雙臂,說聲: 「抱抱!」大人們通常就會歡欣地接受孩子的撒嬌。有時孩子真的是玩累了,這樣的親子互動真是美妙。但當孩子該走而未走,該跑而未跑,時時被大人嬌寵地抱在身上,他們的腳是懸在半空中的,與地球重力沒有互動,受益的是父母練就的強壯臂力,卻虛弱了孩子本來可以跑、跳、追逐、待鍛練的雙腿及與空間的關係。行動覺與平衡覺之間是密切地交互運作。讓孩子學習將雙腳穩穩地站在大地之上,他們的雙手就可以遊戲與工作,雙腳可以自由地走動。這樣流暢的移動,奠定孩子未來流利的語言發展及表達能力。發展平衡的自我行動覺,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擁有「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能力,就像一位瞄準標靶的神射手,他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與方向,面對挑戰時能把旺盛的意志力,轉化成勇敢的行動力,拉滿弓,完美達成目標。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中,大目標、小願望、夢想交織其中,擁有堅定的意志力及行動力,人生的危機都能化為轉機,美夢也將成真。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 (四) 平衡覺 Sense of Balance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幼兒從匍匐的爬行到扶著桌子站起來,再發展到能夠直立地跨步行走,這一連串克服地心重力的身體發展,都讓我們看到他們內在有一種力量,牽引著他們在空間中尋找到平衡的位置。我們可以觀察到幼兒剛開始學步時開心的表情,他們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嚐試,內在「我」的意志力驅策著他們學習以人類直立在空間之中的姿勢。從爬行到能夠直立,這是一個平衡的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所以,學步車是不被建議使用的,孩子若能從自由爬行進而發展到能自己撐住桌子站起來,他們充分活動肢體,這對腦神經的發展是有益的。玩翹翹板、盪鞦韆、走平衡木、爬樹都能增進學前兒童的平衡感。平衡感與環境有相當的關聯,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否安靜、安全?照顧他們的大人是否穩定?他們能否感知接下來要做的事?每日的作息是否在一個他們可以信任、預測的結構下進行?他們是否能在環境中找到安適的參考點?健全發展的平衡覺,將會發展未來面對挑戰,依然能從容以對,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發展的平衡覺,讓我們不論遇到順境或是逆境,都能保持心智的健康與鎮靜。
暈船的現象,就是我們的身體在海上失去了一個平常在平地上所熟悉的參考點。但在船上待久了,身體又會發展出另一種平衡,導致剛上岸時,產生另一種搖晃的不適感。我們的身體一直努力於維持身體的平衡。任何不平衡的現象,都會干擾到身心的安適。
我們常強調身、心、靈的平衡,談的就是能夠頂天立地,讓自己能穩穩地站在大地之上的平衡感。若能在浩瀚的空間當中清楚地辨位,明白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能清楚上下、左右與前後的關係,如此自然能安住當下,發展天賦的本能,豐富滿足地在社會上盡一份力。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新手種菜如新手父母,必須在進行中學習!

何時能成為一位有經驗的友善耕作小農?
這種對自己的期許,就如同新手父母,對於養育這件事情,只能邊作邊學,有時還在錯中學,沒有一個正確完美的示範,父母孩子就這樣一起跌跌撞撞走過來!

養兒育女已經是這般急不得,種菜自然更不用急!

記得以前,每回吃到小葉子好吃的料理,看到她種出肥美的作物時,都會傻里傻氣地問小葉子,如何做到?

問這種話時,就會被小葉子修理,這是人人可為的事情,並無什麼大學問!

我現在比較能理解小葉子的心情了!這無非是經驗累積罷了!這中間一定經歷過很多次失敗與嘗試!這更是證明了痛苦是成就一切的必經過程!

我跟吉仁也漸漸明白,我們必須先認識我們的土地,善待它之後,再漸漸地嘗試各種作物的特性!這真得需要經驗累積才能成為箇中能手!

我們在化糞池上覆土種南瓜,產量很佳,但是經過連日大雨,沖走覆土,傾倒作物

吉仁買來空心磚砌矮牆,重新覆土


在空心磚縫中種芹菜

吉仁設立矮木樁,竟擋不住我家狗兒入內,大小便,踩踏作物

於是吉仁架設竹竿,編上芒草護欄,結果,還是有一隻狗闖入

這就是我們不斷要面臨的工作,先保護好作物區,再來觀察作物的成長情形!

一回生,兩回還是生,相信會慢慢地熟!

不急!不急!只希望地球能給我們多些時間!天天惋惜著這件大事!有些時不我予的感嘆!( 地球暖化,北極無冰,海平面上升的大事,相信你一定也牽掛著!)


大水過後的河灘地是找漂流木的好地方!

吉仁跟啓星擺著得意的Pose,面露滿足的笑容!這可是第一趟的神情喔!他們兩人算是卯足了力氣,想盡辦法搬回來這一大棵漂流擱淺的筆筒樹!啓星還故作輕鬆地說,還好有這兩部輪車幫工,否則根本搬不回來!
吉仁對自己下的承諾,所有用在這塊土地上的設計與建設,希望完全就地取材,盡量用在地的石頭,漂流木,枯倒木......等等土地上的自然資源!

這一天他們從新寮溪溪底搬了兩趟,取得兩棵大木頭,又就近搬了一棵被砍倒的大樹樹幹!兩人耗盡一天吃進去的熱量,肚子餓不打緊,兩人還都四肢酸痛!

啓星說:一下子都搬大件的,身體真得吃不消了!

上個禮拜天,我在屋內聽見志凰跟國民開心地叫著,你們看我們在溪底發現了這個浴缸耶!邊扛著邊興奮地叫著!我們需要這個浴缸!

一點都不誇張!我們也有發現這個浴缸,這是上游的農夫專用的雨水回收池,被大水沖到這邊來!放在土地上接收雨水,是很棒的大容器!

我們的誘蚊水池原本也是一個大浴缸!但吉仁怕它蓄水滋生孒孓,於是經過設計改良,成了十七隻大肚魚的家!

穿著鐵衣的小地精

善良體貼的東育,某天傍晚在我家陽臺餵蚊子,過了幾天,他帶著一個很漂亮的器皿來我家,還提著 一整包檜木屑,當場示範這個好用的驅蚊器!

它是養蜂人家用來趕走蜜蜂的好設計,容器內裝滿檜木屑,用噴燈點燃,然後推擠鼓風扇,燻煙順著壺嘴冒出,陣陣檜木香氣,提著它到園裡工作,蚊子不會靠近!

其實我一看到它的造型就很喜歡,白鐵器經過智慧設計,附加鼓風扇,尖嘴帽,造型就像個穿鐵衣的小地精!十分古椎!太可愛了!無論如何我都會好好用它!

吉仁最近苦力地在挖溝,這是這塊土地上的特色,我們剛搬來時,不懂為什麼土地兩側都挖著深溝,經過大雨積水的經驗後,才知道兩旁的深溝具有排水功能,一定要保持著!

當我們開始挖地時,我們一邊審視我們的土質,一年來,經過幾次噴灑EM菌,落葉堆肥,總算在我們的土壤中發現蚯蚓!

這真得是我們一年來的欣慰!記得剛到這兒,感覺到這兒土壤的貧瘠,到處挖到蜈蚣,不見蚯蚓!但是,現在我們相信繼續提供土地友善微生物(EM菌),一定可以加速這片土地回到它原始的風貌!

感謝東育專程介紹這一個鐵衣小地精來我家幫工,更因為這件美麗驅蚊設計,讓我們認識賣此白鐵器皿的養蜂人家,直接成就了我們想養蜂的計畫,謝謝東育體貼分享,讓我們享受水到渠成的方便!



我們搬來八寶一整年了!

現在已進入農曆十月天,天氣已出現冬天的寒意,半個月前,立冬當天,難得艷陽高照,吉仁帶著兒子到最近的的新寮溪河床溪底放紙船!



我看著當時拍的照片,覺得兒子會不會太冷了些!這種天氣還能穿著泳褲玩水耶!

但天氣真的是一下子就變冷的,一點也沒有漸近或預備期,台北媽媽打電話來說,有寒流要來,氣溫將降至十五度,就這樣子,天氣就變冷了!

我們住在八寶這兒,更是感受到大地氣溫的冷熱差異,溪水山林就在四周不遠處,他們反應氣候的方式直接快速,我們也就跟著感受日夜溫差的變化!這真得很像住在大自然小木屋中的人家!完全跟外在的自然環境息息相扣!

今天我再度回到去年十一月剛搬來時,克難住過的八坪大資材鐵皮屋,那才真是與外邊空氣冷熱呼應,沒有一點隔絕或保護的內外溫差!

還好我們在今年五月中住進木屋中,今年的冬天,我們不用再挨凍忍耐!

吉仁立冬當天拍回來很美的景象,我忍不住要讓大家欣賞一下!



這兒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我們搬來八寶村正好滿一年,回想在這兒第一年,對於週遭環境人事物總是充滿新鮮好奇與敬意,相信邁入第二個年頭,我們一定會經驗更深入更細微的在地生活!

搬來這兒一年了!衷心感謝上天一切的安排與帶領!謝謝在此遇見的每一位在地朋友!我們真得很榮幸能在此落腳生活!

謹誌2008年11月14日搬遷冬瓜山八寶村滿週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