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Little Yarra Steiner School的手工團體(Craft Group)

轉載自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綺文讀後感想:
我們在冬山這兒,每週四的 Knitting group ( 現已改在星期一進行 ),最終的理想,就是Wendy媽媽在澳洲替我們看到的社群運作,Little Yarra Steiner School的手工團體(Craft Group),她們慢慢走來,1986年至今的成果,我們看得到!1999年開始,我們的理想圖像就在Wendy媽媽這篇採訪文章中,我們有信心走到那天,各位親愛的姊妹們,加油喔!
從幾位媽媽的廚房開始,到1986年,當地的農夫Alan Earle先生,提供自己的農地讓Little Yarra Steiner School擴展辦學。然而在洪水的頻繁肆虐下,這位農夫毅然決然地賣掉自己的農地,另外再買了一塊60英畝的土地,贈與Little Yarra學校。目前,Little Yarra已發展從幼兒園到高中十二年級的一貫課程,全校學生人數超過300人,包括Bio-Dynamic生機互動牧場及戶外農耕場地。
這樣的優良美德,也延續在每週四的家長手工團體當中。住在Yarra Valley的這兩年,雖然週一到週四都忙著上課,但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趣,持續觀察這個家長自發團體。更聽說去年,這群媽媽透過手工藝品的義賣,就為學校募到了澳幣$5,000元,Wow!相當台幣十五萬元!這就讓我更好奇,我該一探其中的奧秘,讓台灣的夥伴們一起分享澳洲Little Yarra的經驗。
Jenny~四個孩子的媽,綜觀全局,以身做則,目前帶領手工團體的Jenni,她是四個孩子的媽媽,最大的女孩和我的兒子是十年級同班同學。預計拜訪Craft Group之前,恰好十年級在Yarra River河邊有野餐聚會。孩子們在河裡戲水,家長們在河邊吃喝、聊天。我也得以和Jenni溝通拜訪的意願。
澳洲Little Yarra Steiner School的家長夠威猛吧! 上百件的作品!!!12月10日星期四上午9:00,我步入學校辦公室後方,這是教職員平時開會或閱讀的空間。一群家長正忙著拿出箱子裡的手工成品,在擺置成L型的桌子,以色彩繽紛的手工作品,將環境佈置得賞心悅目。
我喜歡的小老鼠, 造型簡單, 用來說故事, 進行遊戲, 或當做禮物~~都好! Jenni媽媽告訴我,Craft group提供免費的材料給每位參與的家長,每位媽媽學習新的手工作品時,她們就是做兩份,一份送給學校,一份送給自己。這個想法真體貼,媽媽學會了手工,自己受惠一份作品,學校也多一份可以義賣的作品。

桌上有一盤、盤的點心,現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選購,只要把澳幣$2放入一旁的小碗中。Jenni媽媽說,她以前是排輪值表,每週會有負責的媽媽奉獻自家烘焙的食物。但是,她後來做了小小的改良。輪值的制度照常進行,負責烤蛋糕或點心的媽媽,在聚會結束後,自行從集錢小碗中,取回她準備點心所花用的材料費用。Jenni發現,制度改善後,媽媽們帶點心的質與量變得更好,每週的點心也成了手工團體的另一特色,因為教、職員們也會聞香而來。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童話故事滋養幼兒心靈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本文刊登於Hess Kids,2009八月號))

童話故事在民間以口傳的方式一代傳一代,並透過研究民間故事的學者們經年累月的搜集(德國的語言學家格林兄弟),讓先民的智慧話語得以保存下來。童話故事的背景就存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那想像的國度裡,有著高聳入雲的森林、蔚藍的天空和清新純淨、汨汨湧出的生命泉水。在黃金打造的城堡裡,美麗的公主等待著英雄完成他的任務。智慧、正義、良善、慷慨、犧牲、奉獻、忍耐這些美德皆是這個國度的通關密語。
在說故事之前,我們必需瞭解重複說同一個故事對幼兒的重要。重複聆聽好的童話故事,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華德福幼稚園(Waldorf Kindergarten),老師通常會以一~三週的時間述說同一個故事。當孩子熟悉故事的韻律與節奏之後,每一個熟悉的情節、每一段對話,都會讓他們的呼吸和心跳節奏穩定,內在仍在發展的器官能穩定形塑。他們得以自由地運用想像力,躍身進入那如夢的情境,成為故事中的主角,直到故事結束。重複、可預測的故事,是孩子身體與心靈需要的養份,讓他們感受穩定守護他們成長的界線。孩子總歡喜我們一再告訴他們已經聽過的故事,透過一遍又一遍的聆聽,啊~那美善的世界再度開啟,並得以悠遊其中。
在教室說故事時(或在家說床前故事),可以點燃一盞蜜蠟蠟燭,引領孩子到那如夢如幻的情境中:「在很久、很久以前」,孩子們像是乘著一艘穩穩航行的夢幻故事小船,聽著船夫有節奏的搖櫓,在微風拂面的湖心上,閉上眼睛享受語言之美。
說故事的大人必須能對故事內容有感受,最好是喜愛並熟悉要說的故事,或充分默記在心裡。說故事時要以穩定的口吻說出故事的每一句話語,聆聽故事的時候,不同年齡的孩子會依著自己的發展,想像故事情節的畫面。不需要刻意強調緊張的情節或做出驚嚇恐怖的表情,讓孩子的情緒跟著動盪起伏,因而無法得到故事的滋養。大人要預備好自己的時間和體力,不因時間不夠或疲累而草草跳過數個情節,也不必刻意製造滑稽的娛樂效果,更不必為譁眾取寵而加油添醋,改變了故事的原汁原味。
童話故事的內容是有潛在的心靈力量,它表達了人類內心最深、最深的想望。完整地講述故事能滿足、滋養孩子的心,穩定的訴說能讓他們享受、滿足傾聽的過程。
在幼稚園裡說故事給孩子聽是一個神聖的過程,當孩子們圍坐成一圈向著老師,像一朵微微合攏的花苞,待故事說完以後,他們會滿足地呼出原來屏住的氣息,猶如綻放的花朵,向外開展。當老師緩緩地將蠟蠋熄滅,讓那嬝嬝上升的煙霧慢慢地瀰漫在空間之中,這時,孩子們心滿意足。因為故事的結局是圓滿的,正義會被伸張,故事的主人翁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孩子是放鬆、快樂的,還在發展的內在器官在這樣的氛圍下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童話故事以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訴說著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每一則故事都蘊藏著生命奧妙的原型。善良、貧窮的小女孩和母親相依為命,住在一間破舊的小木屋裡頭。她必須跨出家門,走入森林裡,去尋求人生的智慧,以度過生活的難關。而那濃密不見天的森林深處,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寶藏等待著她。充滿智慧的老婦人感受到好心的小女孩的難處後,便會賜予她法寶,豐沛她和家人的生活。
有時候,故事的主人翁會遇到守護自然界的小矮人,當她勤奮地完成小矮人所交付的工作之後,得到意想不到的祝福。一位小女孩被繼母要求在天寒地凍的下雪天穿著單薄的衣裳出外尋求草莓。她帶著一片乾麵包踏入森林,開展她的冒險旅程。森林中的小屋裡住著三位小矮人,小女孩慷慨地與他們分享她僅有的食物,並打掃屋外的雪堆。就在後院的雪堆中,她發現一叢鮮紅的草莓,開心地帶回交差。而三位小矮人們看到她美麗的心,便賜福給這女孩,第一位小矮人祝福她﹕「一天比一天還漂亮,第二位祝福她﹕「每說一句話,口裡就會吐出一塊金子」,第三位小矮人更祝福她﹕「在不久的將來,會嫁給一位國王。」
而繼母的女兒嫉妒她,也想進入森林尋求她的福氣,她穿著溫暖的毛皮大衣,帶著豐富的奶油麵包、蛋糕。但是第二個女孩不願意分享食物,也不願意打掃,在她找不到草莓之後就傲慢、生氣地離開森林小屋。第一位小矮人說﹕「她一天會比一天更醜陋,第二位說﹕「她每說一句話,口裡就會吐出一隻癩蛤蟆」,第三位小矮人﹕「在不久的將來,她會有很不好的下場。」
當我們的心如陽光一般純真、閃耀,內在自然散發出美麗的的光彩,面容也會和諧從容。擁有內在美的人,因為美善的意圖,說出來的話就會是金玉良言,更會處處逢貴人。唯有「真心」才能吸引「真心」。只要我們擁有一顆良善、願意助人的心,在開展生命旅程的那一刻,守護天使就會引領、伴隨我們,並在最困難的時刻伸出援手,讓我們跨越過原本受限制的門檻和藩籬,並具備新的洞見與能力,繼而開展幸福、快樂的人生。而這幸福、快樂的人生正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傾聽自己內在的呼喚,並在老天的祝福下,得以開展自己的愛的能力,並能頂天立地,實踐自己這一生的天命。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一) 觸覺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在眾所周知的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及觸覺之外,根據奧地利哲學家,人智學及華德福學校的創辦人魯道夫 史代納(Rudolf Steiner)博士的研究,人類其實總共有十二種感官。這十二種感官在生命前三個七年的發展階段,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一一體驗、開展,每一種感官都和其他的感官相互連結與影響。(略)
在生命的第一個七年,幼兒的初階感官發展從觸覺(Sense of Touch)、生命覺(Life Sense)、自我運動覺(Self-movement Sense)及平衡覺(Sense of Balance)開始,它們也被稱為「意志力感官。」讓我們從孩子成長的本位開始,理解健康的感官發展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希望大人們能以堅定、溫暖的力量,守護這最重要的啟蒙階段,奠定孩子未來一生的健康與幸福。


觸覺Sense of Touch
當孩子在媽媽充滿羊水的子宮裡,觸覺的發展就已經開始。出生後,小嬰孩通過產道、接觸媽媽的肌膚、吸吮奶水、被擁抱,這些經驗都能滿足、滋養孩子。當我們擁抱、撫摸、輕拍孩子,在移動的動作中會產生熱能,親子間可以彼此感受到「溫暖」的交流。
孩子的本能就是透過「動」中學,他們需要使用肢體,擁有接觸不同物品、自然材質的遊戲經驗,以觀察、感知到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玩沙、玩水、玩石頭、排樹葉、收集種子、辦家家酒,運用大自然當中好玩、具啟發性的自然素材最能提供孩子不同的生命經驗,這與市售的塑膠製精美玩具有著截然不同的遊戲品質。 
透過接觸不同的物體,孩子漸漸地會了解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的界線,這是最真實的生命經驗。皮膚是全身最大面積的感覺器官,孩子除了需要被觸摸,他們更需要大量的機會去接觸各項事物的第一手經驗。「太髒了,不要摸!」是在公共場所常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耳提面命的一句提醒。大人喜歡把孩子打扮得一身潔白,像個小紳士、小淑女,這是無可厚非。但是,當孩子投入遊戲、認真遊戲的時刻,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讓他們穿上耐磨、耐玩、耐穿的自然素材衣服(棉、麻、羊毛),讓他們玩得有創意,玩得開懷,充分探索環境,這才是孩子需要的健康遊戲。
衣服的穿脫、扣扣子、解扣子、拉拉鍊、綁鞋帶等相關經驗,可以讓正在學習各種手、眼協調技能的孩子們在習得新的技巧後充滿成就感,成為邁開下一步學習的墊腳石。充滿愛意、好心的大人要記得讓出孩子自己該面對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千萬別讓孩子在早上還睡眼朦朧的時候,只要把身子攤開,就可以像王子、公主般地被盛裝打扮。
雙手是最靈敏的神經末端,觸覺健全發展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將在「接觸」人群時能擁有自信,並能清楚人、我之間進退的界線,進而與人建立良好互動的社會能力。唯有留出時間與耐性,讓孩子做重複的嚐試與練習,熟練各種動作技能,進而培養自信與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勤勞的孩子一輩子都會幸福!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二)生命覺Life Sense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生命覺
生命覺發揮的極致就是「疼痛」。當我們平常覺得安適、舒服時,不會感覺到生命力在身體之中運作。但是,只要一不小心跌一跤或是割傷手指頭,恐怕就會痛得流出眼淚或哇哇大叫。「疼痛」讓身體的覺知集中在痛的位置上,身體就是透過疼痛,將生命力的能量集中,讓身體痊癒。
當孩子有不舒服又無法適切以語言形容的時候,他的表現通常會異於平常,有時會無精打采或是鬧脾氣,這通常是免疫力下降,感冒生病的前兆。但是我們往往又會發現,在孩子生病的過程中若能有充分的休息,在疾病痊癒後,往往可以觀察到他們的眼睛閃爍著亮光,有脫胎換骨、長大的感覺,這就是生命覺的運作,讓孩子透過與疾病的搏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孩子自然的天性就是「動」個不停,若是讓他小坐片刻一分鐘,那恐怕是最痛苦的事。時間緊湊的大人,想盡辦法都要讓孩子玩得夠,為什麼?一個能夠在自由遊戲中玩得盡興的孩子,在洗過香噴噴的澡,換上乾淨的衣褲之後,全身的血液循環將會是多麼地舒暢。他的身體因為健康的玩、健康的累,將會有好胃口。在孩子吃得好又睡得好的情況下,自然「一瞑大一寸」,長得更好囉!有些孩子到了半夜還精力旺盛,睡不著、還想玩的孩子,通常是在白天玩得不夠或睡得太多。
另外,建立每日作息的節奏韻律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需要的睡眠時間是十到十二小時,年紀小的孩子最好能在晚上八點鐘以前上床,或依家庭早上的作息往前推算孩子的上床時間,讓孩子能有充分的睡眠。(而不是在晚上十點後,還在夜市逛街、吃宵夜。)在孩子睡前,家長可以唸一篇溫馨的床前故事,讓孩子香甜入夢。當孩子睡飽了,自然充滿健康活力。而家長在孩子早早入睡後,也能保有自己的「品質時間」,這真是件一舉數得的好事情呀!
近日,在澳洲某份父母雜誌上看到一則販賣幼兒長牙時的止痛藥廣告。現代家長真的是已經忙到不可開交?沒有時間和力氣去面對孩子長牙的不適,連孩子長牙時的疼痛都被商業的訴求剝奪。不讓孩子去歷經成長期的小小痛苦,就讓孩子像是在溫室中成長的花朵。被保護過度的孩子,不曾擁有突破勞苦的成長經驗,長大成人後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擴充自己愛人的能力,發展出對人的關懷與長期的友誼?“No pain, no gain.”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在人生的歷程中,痛苦的經驗往往能讓我們在痛定思痛之後,成為再出發的最大動力。而幼兒就是要在安全的環境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去感受自己身體與環境的相對關係,進而發展出可信賴的內在經驗法則,穩穩地長大。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三)自我行動覺 Self-movement Sense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幼兒成長過程中,站立、行走到說話是三項重要的指標。從四肢的匍匐前行、爬行、學步到跑跳,對孩子來說都是運用由內而發的意志力,克服地球重力的經驗。當雙腳能夠自由地直立行走,我們的雙手也就自由了。人類透過雙手工作、透過肢體語言與人溝通,更能透過雙手對老天表示崇敬與感恩。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我們能垂直地直立行走,這就是人類的姿態,可以為這個美好世界工作的姿態。年幼的孩子會對親近的大人撒嬌,走累了,只要仰頭、張開雙臂,說聲: 「抱抱!」大人們通常就會歡欣地接受孩子的撒嬌。有時孩子真的是玩累了,這樣的親子互動真是美妙。但當孩子該走而未走,該跑而未跑,時時被大人嬌寵地抱在身上,他們的腳是懸在半空中的,與地球重力沒有互動,受益的是父母練就的強壯臂力,卻虛弱了孩子本來可以跑、跳、追逐、待鍛練的雙腿及與空間的關係。行動覺與平衡覺之間是密切地交互運作。讓孩子學習將雙腳穩穩地站在大地之上,他們的雙手就可以遊戲與工作,雙腳可以自由地走動。這樣流暢的移動,奠定孩子未來流利的語言發展及表達能力。發展平衡的自我行動覺,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擁有「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能力,就像一位瞄準標靶的神射手,他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與方向,面對挑戰時能把旺盛的意志力,轉化成勇敢的行動力,拉滿弓,完美達成目標。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中,大目標、小願望、夢想交織其中,擁有堅定的意志力及行動力,人生的危機都能化為轉機,美夢也將成真。

Steiner Education~初階感官 (四) 平衡覺 Sense of Balance

轉載處: Wendy媽媽的華德福幼兒園地 (作者:Wendy媽媽,摘錄於Hess Kids, 2009五月號)
幼兒從匍匐的爬行到扶著桌子站起來,再發展到能夠直立地跨步行走,這一連串克服地心重力的身體發展,都讓我們看到他們內在有一種力量,牽引著他們在空間中尋找到平衡的位置。我們可以觀察到幼兒剛開始學步時開心的表情,他們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嚐試,內在「我」的意志力驅策著他們學習以人類直立在空間之中的姿勢。從爬行到能夠直立,這是一個平衡的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所以,學步車是不被建議使用的,孩子若能從自由爬行進而發展到能自己撐住桌子站起來,他們充分活動肢體,這對腦神經的發展是有益的。玩翹翹板、盪鞦韆、走平衡木、爬樹都能增進學前兒童的平衡感。平衡感與環境有相當的關聯,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否安靜、安全?照顧他們的大人是否穩定?他們能否感知接下來要做的事?每日的作息是否在一個他們可以信任、預測的結構下進行?他們是否能在環境中找到安適的參考點?健全發展的平衡覺,將會發展未來面對挑戰,依然能從容以對,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發展的平衡覺,讓我們不論遇到順境或是逆境,都能保持心智的健康與鎮靜。
暈船的現象,就是我們的身體在海上失去了一個平常在平地上所熟悉的參考點。但在船上待久了,身體又會發展出另一種平衡,導致剛上岸時,產生另一種搖晃的不適感。我們的身體一直努力於維持身體的平衡。任何不平衡的現象,都會干擾到身心的安適。
我們常強調身、心、靈的平衡,談的就是能夠頂天立地,讓自己能穩穩地站在大地之上的平衡感。若能在浩瀚的空間當中清楚地辨位,明白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能清楚上下、左右與前後的關係,如此自然能安住當下,發展天賦的本能,豐富滿足地在社會上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