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老師的心態 by 盧安克

引述史代納片段來源,《Die Methodik des Lehrens und die Lebensbedingungen des Erziehens》:
如果我們嚐試以合適的心態去教育學生,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課堂最關鍵的是老師的靈魂與學生的靈魂之間的發生(being)。我們就從這樣的一種對人的認識來出發吧,從這種不能確定下來的認識,因爲他不是針對一個學生的,而是在老師這個靈魂在課堂上的發生與學生這個靈魂的發生之間轉來轉去的。有可能,我們很難去認識老師這個靈魂對學生靈魂、還有相反的關鍵影響,因爲在我們上課的過程中,這種互相的影響不斷地在改變它的樣子。我們需要學會一種能力,是去觀察靈魂與靈魂之間細小又親切的發生這種能力。可能在我們做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才能去觀察一個學生本身。

作者:德國人盧安克(用中文寫出的上課紀錄)
2007年,出現在我課堂上的問題很多。我一直在嘗試通過更合理的方法來消除這些問題,一直在完善我的方法。最終我就發現了:根本不能通過方法來解決我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反而,我越重視只能在表面上起作用的方法,問題就越嚴重。在方法的表面之下起作用的,是心理,是靈魂(靈心)的力量。我一直都忽略了這些從我的心往學生那裏發揮的情感,忽略了我自己情緒的作用。這些看不見的力量都非常嚴重地影響學生的行爲。特別是在媒體找我之後,我發揮的反感嚴重地破壞了學生的信心。因此,我就發現了老師心態的重要性。

如果我在這裏說"方法和計劃並不重要",這當然不是說"備課也不重要"。其實備課非常關鍵,因爲我們需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能讓自己進入適合學生的心態。這樣,我從2008年起就已經不重視任何的方法,而是把全部的力量都投入到我心態的培養中去。其實,我翻譯過的所有的書都是想培老師適合學生的心態。心態就有那麽重要。

在不理解學生的天性時,我就會把學生的好奇心也看成壞的因素,因爲學生好奇的心總是都會讓他們來拿"不該拿的"和拆開"不該拆開的"。這種"學生和課堂應該怎麽樣"的想法都是危害課堂的,因爲它讓我總是感到"不對"。現在,我就努力地放棄這種偏見,而這也就解放了我的教育行爲。真的,最障礙我們教育行爲的,就是我們對學生該怎麽樣的想象(幻想)。

這樣,我就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在自己的課上天天學習。幫我課堂的,是我的心態;幫我心態的,是我對學生的理解;幫我理解的,是我對學生的觀察;幫我觀察的,是關於他們成長規律的知識。這種知識,包括學生爲什麽要經過某種過程,還有它背後在精神上的意義,這都是我在我翻譯的那些書上看到的。這樣,我的觀察就慢慢地代替了原有的想象。

爲什麽在找適合心態的時候,觀察有那麽重要呢?因爲不同的人對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我需要觀察他們,需要學會以他們的方式去感受,才可能知道什麽心態適合他們。這又意味著我要超出我個人的感受方式。通過很多我跟學生在一起做事情的時間,就像我周末和放假時住他們家那樣,我就能更好地理解,能找到更適合他們的心態。

我發現,學生跟我做反的所有現象,都只是我對他們的誤會。只要我能夠觀察,我就能理解紀律問題的來源,而在理解的時候,問題就不存在。學生怕悶找刺激就喜歡罵人,同時他們也愛面子。所以他們罵同學很順口,又受不了被罵。結果,他們總是都有些需要發動和處理的事情,沒有平靜。如果只因爲自己一個人的問題就讓全班都受到懲罰,他們就非常地滿足。在懲罰學生的時候,我一定需要想到這些。學生調皮,是想讓我來關心他們。學生跑,是因爲他們希望我來抓,給他們一個靠近我的機會。學生跟我做對,是希望我來作爲他們大英雄。如果理解學生每天來罵我的原因,如果知道是他們希望跟我發生關係,我也就能承受被他們罵,不需要發揮那種阻礙我與學生關係的反感。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都會很快樂。而當他們快樂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斷地發揮。所以,我就要考慮如何使用他們的發揮。

但在這裏要考慮的,並不是手段,而是心態。爲什麽呢?因爲對學生身體的行爲起作用的,是老師生命的發揮(構造生命的力量);對學生生命的發揮起作用的,是老師的心理動力;對學生心理動力起作用的,是老師自我的意識;對學生自我和意識起作用的,是進入老師自我的精神。都是高一層對低一層起到作用。

這具體怎麽理解呢?比如,如果老師的心理動力發揮得不平衡,比如是很暴躁,學生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使學生做不到某些事情或得到慢性病。如果老師的思維不相信學生能做到某件事情,學生在心理就會産生障礙,會沒有力量,使他們真的做不到,而我們行動起來的力量也就來自於我們的情感。但到了青春期,學生已經失去了與老師自然的聯繫,所以在這時候,這種規律會失去它的作用。

我自己需要消除任何的反感。當學生在課堂上罵我的時候,我不必把這件事情聯繫到自己。那是通過我對學生的理解能達到的。另外,我也需要消除任何不良的好感,因爲好感會使我們想獲得又擔心得不到什麽的欲望。有時,我成功地脫離了任何情緒,我沒有了反感,也沒有了欲望等好感。在這樣的時候,我也沒有以爲應該達到什麽,從而也就沒有了擔心。只留下了放心的信任而已。這時,我心態的感受就是:很多種樣子都行,沒有什麽一定需要的,沒有什麽不可以的,也沒有什麽願望。在那樣的時候,所有的問題都不存在了。

20082月底的一天,我與學生的狀態突然就不一樣。那一天只是一次,但後來,這種狀態就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平常。這種變化就好像是發生了事情一樣。從那一天起我知道,我能調整我的心態。以前我都以爲,自我弱又內向的老師是沒有辦法作好老師的。但現在我知道:老師的心態能做到一切,而心態又是通過觀察和理解而來的。自我強又外向的老師在排斥他所需要的觀察。其實,只要能承受被學生罵或嘲笑、只要在心裏不産生那種阻礙我們去理解的反應,我就能做到好老師。最終我就學會了通過每一個學生的反應去看出我自己的心態。

所謂的命運也是一個心態問題。我們先有的性格和心態是我們父母給我們遺傳的,也是由我們出生日期的天文狀況來定的,然後在我們生存的過程中被我們轉變的。我們的這些性格和心態又會吸引某些事情,也會排斥另某些事情。所以,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需要的不是請巫師來幫我們做什麽,也不是光靠知識,而是觀察自己的心態如何引起和吸引我們命運中的那些事情,然後去理解並改變自己的心態。

本來,那些變成了迷信的做法也就是這樣安排的,是讓我們通過某些行爲來培養某些心態,使得我們再也不吸引某些事情過來。但物質主義的人們就忽略了關鍵的關鍵,僅僅花了錢。他們在花錢時並沒改變的心態仍然在吸引那些不想要的事情過來。當然有些心態是在這一輩子培養不出來的,只能打好基礎,因爲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跨越由天文狀況和遺傳作用先有的特點。
 
片段來源:《Die Tempellegende》作者:史代納
如果回憶人類很早很早以前在形成過程中的狀態,我們就能看到物質的身體和構造生命的力量在還沒有形成人類的一種原始的心理動力之中被交融的狀態。現在的人類就是當時的原始心理動力被具體化而形成的。其實,這種形成過程在現代的生活中還是天天發生。在兩個人互相面對的時候,首先有他們兩個人的心理動力起著互相的作用。起到作用的,是他們的愛、仇恨、喜歡、討厭、生氣、寬容、交融感或排斥感。這都是兩人心理動力之間的發生。我們物質的身體和構造生命的力量還受不到什麽影響,但我們的心理動力確實受到。

在老師與學生的之間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小孩的心理動力比成人已經發展具體化的心理動力還是更無辜又""的。小孩的心理動力還很像一種沒有形成,所以需要被人生而雕塑的"光雲"一樣。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小孩的心理動力會慢慢地被他所接受的物質注意或理想注意的想象而塑造(培養)。首先,小孩具有無限種可能,而他的老師以某種教學目的面對著小孩無限的可能。老師會讓自己的哪些性能進入到小孩還不具體、所以還""的心理動力中去、讓它們被融化呢?是不是小孩的心理動力能融化(消化)的力量,還是不能被它融化的、像有硬硬的外殼包裝的""一樣的力量來穿通或傷害小孩的心理動力?

或者說更普遍的一件事情:兩個人見面談話。一個想讓另一個明白某件事情,就送自己的概念到對方的心理動力中去。每一個人除了已經形成具體樣子的心理動力之外,還有著一種不那麽具體的、與外界交融的"屬於個人的心理環境"。對方的概念所進入的範圍,也就是這種"屬於個人的心理環境"。在這裏,被送來的概念需要被融化並交融,以便讓它們在接受者已經形成的心理動力之中重新形成。有時,被送來的概念能在接受者"屬於個人的心理環境"中交融,但不能在他已經形成的思維之中重新形成,因爲這個人已經形成的心理動力太固定化。有時,被送來的概念本身就已經固定化了,所以不能被融化(交融)。在兩種情況之下,人都是互相不理解的。我們送(說)給別人、讓別人融化的概念越有活力,別人理解我們就越容易。比如說,我們在大學裏接受的概念一般都會造成比較固定化、不容易融化(消化)的"心理形體"。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聽到某種他還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他們就無法交融(接受)。他不能說"我雖然感到不熟悉,但也許有這樣的可能,因爲我的認識有限。將來肯定要修正一些我現在所認爲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能這樣想,他的心理動力還是有交融的能力。

如果我們給別人送的情感或看法是崇敬,這也就是我們給別人提供的一種溫暖的空間,讓別人的本質進來。但如果我們給別人送的情感或看法是忌妒、自私或自愛,我們給他提供的反而是一種冷漠固定化、所以不能交融的心理形體。

考慮到這些的一個老師不僅去研究一些抽象的教育理念,同樣也去研究自己所感受到和想到的內容。如果他能意識到兩人的心理動力互相的影響並知道在他們互相面對的時候會産生的發生,他也就知道要完善自己的責任。越是完善自己,他對沒有形成的孩子起到的作用越好。這樣,他不會讓小孩的天賦死亡,而是讓它發揮出來。這還意味著另一種事情:如果我們給別人送了無數的具有溫暖的想法,由於別人的偉大,我們自己也在成長。
誰知道自己的思維和情感在感官見不到的境界裏造成的後果,誰也就會知道:往別人發揮的邪惡像往別人開的槍一樣有傷害的作用。他知道,對心理動力來說的送來的仇恨,就像對身體來說的飛過來的石頭一樣有害。他也不會說"思想是自由的",而是認爲,自己爲自己往別人發揮的情感和思維是要負責任。

像每一個人有了個人的心理動力那樣,我們還有了屬於家庭、民族和國情的心理動力。這比如是從一個民族的性格表現出來的。這樣來說,小孩的心理動力除了自己還不具體無辜的特徵之外也已經有著屬於他民族和生活環境的特徵。這兩種屬於個人和屬於集體的特徵或性能不僅是平行發展的,也是互相交融和影響的。有時,一個人的個人追求和他民族或國情的任務會是不統一,所以不和諧的。如果從高一點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就能看得出來這個民族特有的任務和屬於這個民族的每一個人都具備的有關任務。歷史上的高潮文化都是這樣發展出來的。但在我們的發展超出集體任務的時候,也就是將來一定會發生的情況,個人的心理動力也就會脫離屬于集體的心理動力,會變得越來越具體和個人化。這樣,一個人的心理動力也就能得到超出民族和國情的性能和精神特徵。

3 則留言:

janeggfish 提到...

綺文,
你好, 我是靜瑩, 我很喜歡文章中盧安課老師的故事, 只是想知道他現在還在大陸境內嗎?
他是否一切安好呢?

許綺文 提到...

他應該在香港,離開教育職,因為結婚了,娶了大陸婦女,需要養家,所以以攝影為業,很可惜,他是一位很成功的人智學實踐者。不過,他的確留下很大量的翻譯文章在網路上可取讀,值得一看再看。

janeggfish 提到...

Dear綺文,

謝謝回覆! 把對盧安克的認知留在此, 好的, 我會找時間翻閱!

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