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遇見Steiner --妳能夠將它舞出來嗎?--

09/2008   詹雅智
第八期(上一期)人哲之「優律詩美起源與人智學發展」一文提到史上首位優律詩美家羅芮的母親,也就是司密茲女士於其夫婿驟世後與Steiner的對談中引發優律詩美的起源。在對談之中Steiner表達自己曾經提議將人智學結合肢體動作想法,但石沈大海,沒有下文。
針對這點,筆者在Margarita Wolsoschin於1954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相關的連結。此文顯出1908年Steiner 首度試探優律詩美開始的可能性,但因對方當下並無回應而作罷,一直等到1912年首次指導羅芮,並陸續開始在人智學會員聚會場合非正式演出。
Wolsoschin 女士一直對自己當年的懵懂無知,導致優律詩美延後了四年之久才起步而耿耿於懷,並感到愧疚不已。不過她最終還是如願地學習優律詩美,並終其一生奉獻於人智學相關的活動,對優律詩美的支持更是不遺餘力,並撰寫Steiner生平傳記;同時身為畫家的她,也投入第一座歌德館的藝術工程。以下為她的文章內容:
1905年九月我與弟弟決定去聽Steiner在瑞士蘇黎世的一場演講。
在演講廳裡,前方坐著2位女士,他們相當熱絡地彼此交談。我看著其中一位金髮女士,臉上容光煥發,並擁有孩子般細緻的臉龐。當她轉頭對著大門時,我看見她彷如藍寶石般碧藍的雙眼,櫻桃小嘴,輪廓分明,還有結實的下巴。我也特別注意到她美麗纖細的小手。她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慷慨激昂;血液的上升很快令她滿臉通紅。我興致勃勃得盯著她看,因為她是那麼的與眾不同。還有一位留著白鬍子,令人肅然起敬的老紳士站在講台旁。我心想:那一定是Steiner。不過,隨著那位女士目光的移動,我看見一位身穿黑色西裝、身材修長的男子走進來。烏黑的直髮斜斜地垂落在他完美拱形的前額上,還配上一對深眸的雙眼。為什麼這個人如此吸引著我呢?沒錯!是他正氣凜然的風範吸引著我。他穿過觀眾席時健步如飛,而且頭部一直保持平衡。他的頸彷彿像老鷹般向後直挺。我心想,怎麼會有人看起來這麼像老鷹。我對弟弟說:「你看,那個人一定是個修行人」!結果,他才是如假包換的Steiner。
1908年 我和弟弟到漢堡聽Steiner談《約翰福音》的系列演講。Steiner第一天晚上談《約翰福音》的開場:「太初有道」(Worte/Word)同時,拿起他面前的一朵百合花,說了以下的一段話:「就如同盛開的花朵來自於其種子,種子隱藏於花朵之中一樣,世界與人類皆出自於『道』。『太初』原是一個寂靜的世界,對人類而言,世界一開始是沈默的,然而『道』藏身於人之中,彷如種子藏身於花朵之中。自此之後,『道』開始在人面前宣告:『我在、我是』」。
演講結束後,Steiner 走過來問我:「妳能夠將它舞出來嗎」?我對他的提問一點兒都不感到訝異,因為從小,我就覺得自己需要透過舞蹈來表達最深刻的經驗。我也因此確定了Steiner「無所不知」的傳聞。我回答他:我相信我可以舞出人們感受到的一切;然而「嚴酷」是我對現今的感受。他重述了我這句話,而且在我面前停留了一會兒,並一直望著我看,好像有所期待。不過,我沒再多問。同年秋天,在一場關於「韻律呼應宇宙與人類」的演講之後,他走向我說:「舞蹈之中就有韻律,動作的中心點在人之外。舞蹈的韻律帶引出世界的源頭。我們當代的舞蹈是古代「神殿舞蹈」(Schläfe Tans /temple dance)的退化,「神殿舞蹈」意指宇宙最深奧的奧秘體驗。他又有所期待的站在我面前,我跟之前一樣,沒再繼續多問。當時我並不知道,靈性老師向來只能「隱喻不能明說」,因為不能侵犯學生的自由。四年之後我才明白Steiner當時在等待什麼:在回答學生同時,他給了新肢體藝術的基礎。要有人先提問,他才能回應。
由上文中我們得知Steiner 指出「神殿舞蹈」意指宇宙最深奧的奧秘體驗。筆者以Tatinana Kisseleff 於1949發表之「優律詩美 - 神殿舞蹈之蛻變」一文與讀者一起探討其中之意涵。內文如下:
1912 年秋天,當Steiner在瑞士巴賽爾進行「馬克福音」系列的巡迴演講時,他授予了優律詩美第一個元素。因此,我們可說,藉由優律詩美的這門藝術,首次將源自人智學精神靈性的推動力視覺化。
就一個角度而言,優律詩美是一項相當悠久,也相當新穎的藝術。就從不同藝術形式而言,它同時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藝術形式。
在古老奧秘學當中有一種投射出星星韻律節奏的神聖舞蹈和言語。當時的祭師清楚:人類是由整個宇宙的存在與力量所創,而且人在出生之前是透過群星來移動。在神殿舞蹈中,舞者呈現出群星之舞,也藉此表達出人類與宇宙之間的連結。
神殿舞蹈之後,衍生出其他類型藝術,如:聖劇、雕塑、建築和詩歌。人類隨著逐漸失去與靈性的連結,而遺忘了所有藝術的起源。然而神聖的肢體動作藝術 – 所有藝術之母 – 因此消失無影,取而代之的是出於呈現驅力與熱情的表演舞蹈。他們代表個人內心的主觀之任性、固執性並完全讓人與其靈性源頭疏離。或者我們擁有的是取代神聖肢體運動藝術,過時的希臘文明時期之再現,或是復興奧運等等。這都僅是嚴密地「仿古」罷了,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再者,我們目前擁有的舞蹈也都吸收了智性,跟真正的藝術並無共通性。
至今在亞洲,有些早期的神殿舞蹈以一種唯美的方式呈現,但多多少少是一成不變的風格;而某個角度來說歐洲試圖突破一切傳統,不過卻少了一股能指出新方向的動力。(芭蕾舞的特色與重要性不在此探討)。
直到 Steiner 賦予人們這項結合人與其靈性源頭的肢體藝術,不過是在一個新的層次,一種蛻變,其涵蓋已改變的物質身體與人的心魂體質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精神。他把此新生、蛻變的神殿舞蹈稱為優律詩美。亦是Steiner曾說過的:它是一種古老藝術的革新,亦是神殿舞蹈的當代形式。
Steiner 對此開創做了以下的詮釋:優律詩美此藝術的發展奠基於以感官、超感官之洞悉來呈現人體動作之能力。就我所知,過去只有相當有限的知識被保留下來。曾經幾時當人們有能力看得比現在還崇高,看得見心與靈如何照入、貫穿人體。這有限的知識意外地指引出優律詩美本身之外的用意,這當然也是要被關照的。無論如何,優律詩美必定要充分被發展與再度成長,尤其是藝術性必須完全再塑造。就我所注意到的,傳統裡並沒有像我們所慢慢發展出的優律詩美,運用團體肢體動作而形式的藝術。(摘自歌德館十週年期刊-Steiner 的文章)
筆者註:本文發表於華德福教育 人哲第九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