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優律詩美緣起與人智學發展

 10/2008 詹雅智編譯 
優律詩美這項肢體藝術的資訊在台灣以及華語地區依然是相當有限,就台灣這十幾年來人智學各領域活動中,以蓬勃發展的華德福教育最廣為人知,並受到學院教育科系的關注,紛紛以不同方式與管道進行研究與評判。而隨著華德福學校社群的凝聚逐漸成熟,其中生機互動農業、有機農業、建築、藝術治療、人智醫學、護理與靈性科學課程等也都陸續在發芽、茁壯。 
至於優律詩美,至目前為止,台灣第一次大型演出是2000年夏季,由人智學教育基金會邀約瑞士Aesch優律詩美團體來台進行公開演出與舉辦工作坊,不過因受限於舞團的開支經費龐大,無法持續密切推廣。目前最可行的形式是邀約資深優律詩美教師來台指導,並常得到熱烈的迴響。或許在未來,我們也有機會開辦優律詩美專業訓練課程。台灣先後有人士到歐美學習,結業後有人選擇留在海外繼續研究,也有人回台嘗試教學,我們期待後續的發展。 
就我所知許多東方人親身經歷優律詩美的第一印象是喜悅、驚喜的,特別是「樂音」優律詩美,也就是有現場伴奏的音樂,往往會先被優美的音樂觸動而感動不已,並引發興趣想獲得更多資訊。(華語系優律詩美仍待研究發展,我們一般人尚且無法深入體驗華語「語音」優律詩美。) 
通常我們得到優律詩美的起源相當簡略,不外乎是西元1911史密斯女士(Frau Clara Smits)在夫婿驟然辭世之後跟其精神導師魯道夫.史代納(Rudorf Steiner)提出18歲的女兒柔芮(Lory)想要從事與肢體藝術相關的工作,而Steiner答應協助指導,這就是優律詩美的開始。還有優律詩美至今發展為三個領域:表演藝術性、教育性與治療性優律詩美;近年來也有社會性優律詩美的發展。筆者以「新藝術--優律詩美之起源」①一書為參考資料,整理成此篇文章,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認識此肢體新藝術之緣起以及與Steiner 的靈性科學相輔相成的發展故事。

基本資料
柔芮‧瑪利-史密斯(Lory Marie-Smits),史上第一位優律詩美藝術家(1893- 1971),一輩子被稱為柔芮的她,本名艾蘿諾Eleonore Clara Smits-Mess’oud Bey,於1893 3 6日生於德國勃昏(Bochum)附近的賀恩綢博(Hoentrop),在家排行老二,共有六個兄弟姊妹。父親亨利‧菲力士‧史密斯(Henri Felix Smits)來自比利時,是位煤礦工程師,媽媽克菈蘿‧史密斯(Clara Smits)德國人,是一位頗有主見與具獨立思考的女性,也是一位管教孩子相當嚴厲的母親。 
緣起1983—1913):
當柔芮五歲時(1898年)家裡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小她兩歲的弟弟因盲腸炎而結束短短的生命。遭喪子之痛的母親,久久無法釋懷,也讓原本是無神論者的史密斯太太試圖從宗教與科學領域尋找其中意義,但皆無法得到滿足。有一回她參加單車踏青活動時從單車上摔了下來,雖然她毫髮無傷但卻悲從中來,並跟在單車社認識的一位女性友人吐訴自己對生命的不解與心裡的痛楚。這位同伴建議她從神智學看待再生(輪迴)的角度出發,就這樣開啟了她的探索之旅。 
1900 史密斯舉家遷往杜塞道夫,史密斯太太加入當地的神智學協會,不過這個分會規模不大,而且會員愈來愈少,最後在1903年關閉。這令史密斯太太相當失望,但也因此積極展開尋覓志同道合的人,後來她與住在波昂的神智學學習者修爾女士(Mathilde Scholl)建立良好的友誼。修爾女士在寫給瑪莉.凡.席菲斯(Marie Von Sivers),也就是日後成為Steiner妻子的一封信上提到自己與史密斯女士之間鼓舞人心的友誼,當時兩人經常互相拜訪與通信。 
當時Steiner已經四處受邀,至大大小小團體演講,但其個人首度對外公開演講是190324於杜塞道夫舉行,當天的講題為神智學基本教義 --人類與世界之奧秘。這場演講深深打動史密斯女士,並鼓舞她著手力邀Steiner 定期到杜塞道夫演講。Steiner當時擔任神智學協會德國分會(柏林)首任秘書長(19022月受邀,條件是與席菲斯女士共同分擔工作)。同年11Steiner到科隆演講時,修爾(Scholl)女士安排他與兩位杜塞道夫會員見面,史密斯女士是其中一位,談話內容是關於未來發展分會的事項。史密斯女士也在隔月收到Steiner針對她個人內在成長指導的信函。 
19042月和11Steiner 又到杜塞道夫給了兩場演講,並在1130參加位於史密斯家舉行的聚會,史密斯太太並加入當地神智學協會管理委員。此後,Steiner便經常借宿史密斯家。多年後柔芮回憶說:第一次見到Steiner時我才11歲,他卻十分正式的像對成人般,使用敬稱語「您」字稱呼我,一開始我百般不解,後來他說,這是他奧地利家鄉的習俗!我也很羨慕常被他抱在懷裡的妹妹,而且他常陪她玩。 
1905-1906 Steiner在杜塞道夫給了26場演講,大多是針對當地神智學協會會員,這個分會到1909年已經蓬勃發展到需要尋找更大的聚會場所。而史密斯家也於1910年遷居至「海屋」(Haus Meer),這棟擁有一個大花園與七間房的高級住宅,更便於會員們聚會。 
值得一提的是,Steiner 與史密斯家密切的互動中,引起柔芮對大人們的聚會感到相當好奇。190712Steiner一如往常在史密斯家中對會員演講,大人們發現柔芮在門外偷聽,當時她才14歲。不過Steiner經一番瞭解過後,知道她並非是一時好奇或為了尋找刺激才有此舉動,便允許她列席。柔芮對那場演講還記憶猶新,她回憶說:「Steiner談了玫瑰(薔薇)十字還有超感官事實如何離人類愈來愈遠。雖然現代人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探索有形世界之法則,我們還是能夠找回那條感知超感官現實的管道。」
從此以後柔芮便獲允出席Steiner在杜塞道夫的演講,甚至在16歲就與當時的250位會員共襄盛舉,聆聽了一系列靈性層次的演講盛會。1912 3 20日柔芮正式成為神智學協會的會員,自此之後便可自由進出Steiner所有的演講場合。 
191111月底,史密斯家中的經濟支柱頓失依靠,在無任何預警之下,僅僅48歲的父親因心臟病發而過世。史密斯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相當有修養的人。雖然他本人對人智學涉獵不深,卻滿心歡喜支持太太不斷成長。他並與Steiner 建立了開放、友好的情誼。不知是巧合還是心有靈犀,在史密斯先生過世消息尚未傳開之前,Steiner已在第一時間發了一封電報給史密斯家:我的心思(心念)與你們同在。往後的幾年當中,Steiner經常在史密斯家人面前緬懷史密斯先生,而且在為人智學協會會員介紹優律詩美時,也都一定會提到他的辭世帶引出優律詩美的典故,與之間巧妙的命運關係。 
兩週後史密斯太太到柏林與Steiner碰面。在等待室等候時,她聽見室外傳來一位好友的女兒談到自己教授體操的樂趣,這讓她想起她那個身手敏捷、動作靈活,喜歡舞動的女兒也正想要從事相似的工作。接著在倆人的談話中,Steiner突然提問起柔芮,史密斯太太說因為家變之故女兒必須工作,並跟他提起剛剛在等待室聽到的話。Steiner用一貫的說話語氣回答說:是啊!當一位優秀的神智學者之外是可以從事體操工作,不過兩者之間沒有交集。是可以把這項工作奠基在神智學上,我會很樂意教她怎麼做到。Steiner也提出自己曾有這樣的提議,但石沈大海,沒有下文。 
克菈蘿‧史密斯女士聽了很興奮,因為自從她聽了Steiner 1910年的一場演講之後便開始思索人類的乙太力量(生命力)是否能藉由有節奏的動作而被強化,同時也創造出治療的過程。Steiner給了一個很肯定的答覆,並說這個肢體新藝術目前先從「語音」開始,不是「樂音」;並跟她說明了象徵人類的活動-「說話」的淵源。 
史密斯太太事後經常跟女兒提起這個關鍵性的對話,Steiner確實指出有一種以乙太體出發的肢體動作,而且她聽了之後本身也有同感,並發出共鳴。Steiner愈來愈辨識出這種肢體動作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並很想把它具體實現出來,尤其有某些事物是言語無法形容的。因此,藉由人類身上其他能力而發展出的新型式藝術就此展開,這麼一來,也能讓大家理解這樣的真理。Steiner 隨即指示史密斯太太回家後先讓柔芮做些實務的練習,並安排隔年,1912年元月29日在德國卡賽爾(Kassel)再度與兩位母女碰面,這也是Steiner首次指導柔芮之時。 
Steiner的這場對話除了為正逢生命低潮與經歷悲痛的母女開了一扇曙光之門外,同時也觸發這項新藝術--優律詩美(當時尚未命名)的誕生,以及接下來的發展,例如:如何將之形體化、具體化,如何揭示其中深奧的意涵等,是一段艱鉅的旅程。 
Steiner 強調優律詩美的未來性,一百年後的此時,對許多人而言它的確兼具靈性傳統精髓與現代感。

Lory Marer-Smits, Die earste Eurythmistin und die Anfaenge der Eurythmie,Verlag am Goetheanum, Dornach ,1993 
筆者註:本文發表於華德福教育 人哲第八期(2010 年四月)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