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Rudolf Steiner Die Alchemie Des Alltages 詹雅智/02/2011

Kosmos Rudolf Steiner(渾然天成 Steiner)展覽之發起單位 Vitra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以「日復一日 脫胎換骨」(直譯:「日行煉丹術」,Die Alchemie des Alltages)來形容Steiner,更以此為本次展覽原始名稱。姑且不論褒貶,筆者相當好奇他們以什麼眼光看待Steiner,以致大膽十足使用這「耐人尋味」的標題!
經閱讀資料得知:依據Vitra設計博物館陳述,引發投入全觀回溯Steiner的起心動念有三,
第一:博物館本身與歌德館所在地Dornach只有20公里的距離,因地緣之便他們收藏了多樣與為數不少的人智學形式家具,並因此對人智學之獨特的美學產生注目與關切。
再者是Steiner對全球藝術界與設計界重大的影響,例如歌德館的建築架構本身即是建築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就建材與雕塑史上而言,如此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是前所未有的紀錄。此外也同時指出,如果人們進一步觀察現代著名設計師,如:2010年度最佳設計師康斯坦丁‧葛契奇(Konstantin Gricic)、2004普利茲建築設計獎得主哈帝(Zaha Hadid)、Bouroullec兄弟等大師們所呈現的多邊形設計,很難不聯想到Steiner 設計裡特別吸引人之動力與多角度創作。
第三:純粹以博物館的角度,他們常被藝術家對設計的理解所著迷。對Steiner來說,設計本身並非獨立於精神靈性、心理層次或道德性議題之外,如同他認為知性內涵理應呈現在世人眼前的觀點,無論是以圖像、繪畫或其他形式傳遞。
筆者自身對前後歌德館的一點觀感與經驗裡約略可以體悟Steiner所談之「形變」脈絡。簡言之,外觀上可見他們由「內斂」至「外放」。前者「外靜內動」相當低調,外型純粹的圓頂蒼穹內記錄了包羅萬象、精彩絕倫的創世紀與世界發展意象,舞台與觀眾席兩旁的圓柱上雕刻著Steiner的《紀元封印》,舞台正後方矗立著Steiner與英籍藝術家Edith Maryon 共同創作之大作《路西法與阿力曼間之人類表徵》。我曾想像置身於充滿奧秘真理的建築中,有多少人承受得起那股力道?光光看文獻上的圖片資料,每一個線條與動感、色彩與張力,活靈活現地要隨時舞動起來的姿態,似乎會讓人窒息。事實上,整個建築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Steiner曾經提過第一歌德館能喚醒某些人對自身業力的覺醒。
Steiner為此時我們所見的歌德館進行規劃時是由外觀著手、開始下功夫,通常他的方式是先以黏土捏塑建築雛形。有別於外型古典的雙圓頂,這回的設計又再度讓人驚豔。我們把時間拉回1928年,當第二歌德館建築外觀完成,堅定挺拔、落落大方地矗立巴賽爾郊區Dornach山丘上。想像這棟今日看來還依舊充滿現代感的獨特建築,在八十年前給一般民眾的觀感為何?當年從歌德館的位置可以一覽無遺鳥瞰前方山谷與市景,後來被民眾要求在山坡上種一排樹,理由是他們認為如此龐大前衛的建築實顯突兀,甚至格格不入、有礙觀瞻!當時無人能預料歌德館如今每年吸引大批訪客前來之外,也成為各領域專家前來取經之地。多年前瑞士當局甚至將此列為文化資產,每年編列維護預算。藉此,我們印證Steiner一生許多的作為是相當先進與創新,對二十一世紀當代亦是如此。
我們清晰可見之前內部的澎湃洶湧流露於此刻外部的線條變化,表現在大面積、小面積之間細微曲線的呼應當中。對筆者來說,前後歌德館外觀的形變關係,好似優律詩美的八度音動作,一切蛻變盡在不言中。至於內部設計因Steiner辭世之故,並未如願完成令人遺憾;也留下一個謎題,到底Steiner的「形變」路徑會如何延伸至第二歌德館內部的變化呢?八十多年來一群群藝術家在不同的時期竭盡心力,希望透過彼此對Steiner的認識與理解、彼此激盪出的火花能共同解開這個謎底,不失去Steiner的初衷並與他共鳴。
Vitra設計博物館也聲明:這個花費十年的策劃之所以得以開花結果,第一個突破是獲得Steiner史料館與歌德館之藝術收藏部高度的支持意願,接著是Stuttgart 與 Wolfsburg博物館支援展示櫥窗與《Steiner與當代藝術》之隨展。事實上,德國文化聯盟基金會最後也決定以財力支援本次活動,並再度喚起世人回顧Steiner對德國文化歷史的影響力。這可推溯至十九世紀初,當時Steiner 是位卓越的歌德研究學者,以及他與尼采、小說作家Kafka、詩人Morgenstern 與建築師Richard Neutra、彼埃‧蒙德理安(Piet Mondrian)的關係。就某程度來說,德國綠黨與位於Witten/ Herdecke私立大學的成立等,屬後現代另類文化也皆受Steiner影響深遠。
文中也提及一個相當令人振奮的觀點。Vitra設計博物館鄭重指出:就Steiner 所觸發的層面而言,人智學社群儼然只是他實際上衝擊到的其中一小部分,許多Steiner 看待世界的全面性觀點早已滲透至各式各樣的社會組織當中。Steiner並非後人或其追隨者所認為只侷限在「人智學」單一面向的範疇,他甚至屬於「現代主義」的一環,只不過是專屬於「S」氏的風格。這確實也是筆者在德國學習優律詩美與生活的真實經驗,例如:優律詩美的發展過程中Steiner 為歌德、席勒與尼采、Morgenstern與 Steffen Albert等著名詩人作家注入一股嶄新的詮釋力量,透過優律詩美搭配生動的演說藝術讓詩詞的意境與意涵深刻地揭示在世人眼前,可以稱得上以「視覺」將其意境呈現出來。同樣在音樂的領域裡,我們欣賞音符、旋律、節奏如何透過舞台上的動線與身體的姿態來表達曲目本身所要傳達的情境。這樣的藝術方式,開創出一個空間讓觀眾能更「具體」體驗詩歌與樂曲的精髓,能更主動參與在其中。據我所知,Stuttgart優律詩美表演團在二戰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常在市立表演廳演出,並大受歡迎。
就日常生活層面的影響則更廣泛,例如:德國鐵路著名的ICE 特快列車內部無直角的圓弧曲線空間設計,顛覆傳統刻板傳統,增添旅遊的舒適與趣味;薇莉達(Weleda)Wala、 Dr. Hauschka等醫藥保健與保養化妝品等在超商、藥妝店皆可購得,很多研發常被認證機構精選為最佳年度產品;Demeter 生機互動農業的認證被視為最高標準的農產品等級。行走在路上,不經意見到有趣的建築,別緻的聚會、表演場所以及商店、銀行,都有可能與Steiner有所淵源。
如果我們再涵蓋全德境內213所華德福學校,每年畢業的學生進入大學或職場對社會長期的影響,加上10所師訓中心或大學、2所神學學程、醫院、製藥廠、Camphill身心智障礙社區與治療中心以及各地人智學協會分會、華德福學校聯盟、華德福教育之友會與出版社等等不計其數的相關組織機構,著實可見Steiner 無所不在。
針對Steiner某些觀點的負面批評輿論,Vitra美術館選擇以欣然的態度面對,並不忌諱地在會場呈現出來。這是希望能表露遭受批判並不足為奇,早在1920年代便曾有雜誌公然嘲笑Steiner 日漸龐大的追隨者。他們認為這就如同「後現代」辯論社會議題,是無法避免的構成要素,一個必然的現象。
而德國文化聯盟基金會則指出:Steiner身為一個思想家與實踐家,以全觀的方法看待生活的藝術,至今為止他仍是一位可以引起相當兩極的回響的人物。Steiner與其同一時代的人所對抗的議題具有相當的意義,並持續引發當今藝術家深思。那就是科學與藝術、藝術與生活、經濟、政府與文化之間的連結,Steiner所主張之經濟倫理,也在藝術與設計的領域再度復活。Steiner畢生致力於能夠滿足人類對公平的要求同時能與地球資源達到和諧的社會體制。
一次大戰之後,Steiner便積極推廣三元社會的理念,甚至親自拜會當時的政治人物並主張唯有「文化自由」、「政治平等」(法律)、「經濟博愛」才能真正徹底改造社會,避免歷史悲劇重蹈覆轍。事實上也證明Steiner的前瞻與膽識再度無法獲得共鳴。社會改造的根本點過度衝擊當權者,面對名利誘惑與之交戰,最後終告失敗。而目前尚有人智學相關組織與機構企圖實踐,華德福學校是其中之一。根據筆者造訪歐、亞、非、紐、澳為數不少學校的經驗得知,在資本主義與利己主義的主流價值觀氛圍中,以及現行體制的種種限制,有能力秉持此作為的人與組織愈來愈有限。德國、瑞士與北歐堪稱得天獨厚,這也與當地人智學理念深耕、社會文化脈絡與背景息息相關。
綜觀Steiner對廣大社會不同領域的影響,如同稍早所提,我們顯而易見辨識出他帶給世人、世界一個重要的元素 -「品質」。他提升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讓人與自然合而為一、讓人與人相輔相成,進而昇華人性。這一路讓我們見證這位當代煉丹術士(Alchemist)如何千變萬化地將其無形思想化為具體作為(Alchemie一詞亦是Chemie 化學的源頭、當代化學雛形),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脫胎換骨的真功夫。
筆者註:本文資料來源Rudolf Steiner —Die Alchemie Des Alltages 一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