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律詩美起源與簡介 2011/11詹雅智
二十世紀初,當人智學在歐洲的發展進入顛峰之際,Steiner博士獻身投入舞台藝術領域,致力於藝術與靈性科學結合的嘗試,開始創作劇本並與舞台表演專家Marie Steiner-von Sivers共同指導「密劇」(Mysterian Dramen),並於1910年八月慕尼黑首演第一部。密劇共有四部,每年一部連續演出四年。
Steiner在密劇的創作過程中面臨一個考驗,如何以具體之形式呈現無形、不可見之形體與力量,同時必須兼顧藝術性的美感是他內心需要思索的問題。而從史料文獻中我們得知Steiner曾於1908年試探性地詢問Margarita Wolsoschin女士,提出以肢體律動結合宇宙奧秘的表演形式,但在當下並無獲得對方的呼應。直到1911年十一月Clara Smits,日後成為第一位優律詩美家Lory Smit之母親在喪夫之後不久與Steiner 的關鍵性對話,終於讓醞釀多年的想法得以實現。
這個新形式之肢體藝術- Eurythmie優律詩美一詞得自Marie Steiner的靈感,源自希臘文Eu 美好 rhythmos 韻律,意謂美好和諧律動。
1912 年Rudolf Steiner與Marie Steiner-von Sivers 開始積極專研語言形塑的原理法則,在這個基礎點上他們開創優律詩美的第一步。「說話能力」足以證明人類有別於一般動物,並活生生印證人類精神的存在。這同時引發我們思考,說話(言語)背後有一股想像式的塑形力量注入貫穿,繼而帶來一連串的動作,這也讓我們聯想到許多人在言語表達過程中很自然地會有手勢或擺動身體。
原初語言與音樂在古老文明時期是合而為一、二不可分的;而在人類發展進程中,語言與音樂逐漸分離,Rudolf Steiner 博士將二者不同元素結合藝術呈現方式,發展出「語音」優律詩美(Lauteurythmie)以及「樂音」優律詩美(Toneurythmie)。Steiner也將之稱為可見的言語(Eurythmie als sichtbare Sprache)與可見的歌咏(Eurythmie als sichtbarar Gesang)。這說明了Steiner 以視覺的形式呈現語音、語言以及樂音、音樂,揭示二者背後的動態形塑力量。
而語言與音樂不同面向與層次的元素隨著發展而逐漸融入,例如文法與樂理;與大自然的呼應,大宇宙小宇宙的連結,例如行星與十二黃道宮,再加入色彩的情境結合舞台上的燈光等等,我們可見整個創作日趨成熟。
此後,優律詩美在三個領域繼續發展:藝術性、教育性與療癒性,而近期也延伸出社會性優律詩美。
Eurythmeum Stuttgart
Eurythmeum Stuttgart(德國斯圖佳特 優律詩美館)於1924由Marie Steiner與Steiner成立之優律詩美訓練機構,Steiner提供課程建議並親自設計校舍,其原校地點為今日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校區裡,但不幸於二戰其間完全損毀,之前也曾遭受希特勒政權勒令關閉。1945 Eurythmeum年於斯圖佳特近郊koengen重建,同年也成立Else-Klink- Ensemble表演團,並於隔年開始於Muerttemberg歌劇院與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70年起開始世界巡迴,踏遍美國加拿大、南美、南非、俄羅斯、紐西蘭、澳大利亞,甚至日本與韓國等地。1964年Eurythmeum校區遷回至目前所在地,即原初創立之區域,緊鄰Steinerhaus(Steiner館)。而Maerchen Ensemble童話表演團於1994年成立,每年固定於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巡迴演出。目前Eurythmeum Stuttgart 已與 Frei Hochschule Stuttgart ( Seminar Fuer Waldorfpaedagogik) 華德福教育學院整合。
童話表演團 團長
Michael Leber 先生,生於Stuttgart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畢業生,Else Klink 得意門生。參與Else-Klink- Ensemble表演團多次世界巡迴同時教學至今,四十餘年年之經驗,1989年接任校長與團長一職,長年至歐洲各國、美國等地授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