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簡約過活 – 衣物篇

written by 詹雅智 老師
  
日前房東太太告知要我有搬家的心理準備,因為兩個孩子長大了需要的空間需求愈來愈大,可能考慮要使用我租用的半地下室空間。獲知這個訊息後,我憂喜參半,憂的是不願花功夫找新住處,又得打包、搬家;喜的是能搬離地下室,擺脫黑暗濕冷的日子,何嘗不是件好事!

當初會選擇住在這兒是基於方便與省錢的考量,雖然住屋品質不盡理想,但離學校很近,而且相較之下租金便宜。我常以「閉關洞穴」來看待這長約4.5、寬2.5的空間,尤其在酷寒的冬季裡猶如修行者的生活會是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我想從此之後,本人應當是到哪兒都更能自如自在。

回頭閱讀我的筆記:
09/2008
來到德國整整一周,最享受的是生活變得好簡約,並且體悟到擁有是一種負擔!往往在擁有之後,我們可能因捨不得丟棄或不想浪費而成為無形的包袱。深怕自己重蹈覆轍十年前的經驗,當時的我是提著一個包包到宜蘭,現在需要一間屋子來放所有的東西!

這次行前打包時,時時提醒自己盡可能降低物質需求,遵守「吃得飽、穿得暖」標準,一切從簡為原則。當然也因為現實因素考量,例如行李限重、德國文具用品昂貴等,自己必須更有意識的過生活。除此之外,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期許,希望能用行動來珍惜資源、守護地球,也同時訓練自己更能活在當下。

簡單舉幾個例子:我從台灣帶了4枝鉛筆、2枝鋼筆和4枝原子筆來。不過,到學校我只帶1枝鉛筆和1枝原子筆或鋼筆。加上資源有限,更時時提醒自己用完放回原位,避免遺失。除此之外,更有意識的使用紙張,一定好好使用回收紙張。回想學校的影印區的景象和過去自己的資料文件,使用資源的態度似乎都得再調整。

很難想像我現在住的地方沒有衣櫥,只有一個矮櫃和開放式衣架,衣服只佔用了兩層,一張沙發床,一張書桌以及客人來可以坐的躺椅,窗台充當書架。這就是我的新居,還有一個跟洗衣機在一起的克難廚房和沖澡、衛浴間。

還有一個體驗:無過多選擇時,省時又省力、輕鬆又愉快!

就這樣,開始我的新生活!

而光陰似箭,居住在這個「洞穴」裡將近三年了,我常常在抱著熱水袋取暖的夜晚得到新的感悟,許多靈感也在此不斷湧出。很慶幸的是生活依舊簡約,改變的是窗台上的書籍與資料愈來愈多,衣架上掛了好幾件「恩典牌」的各類服裝。我發現除了貼身衣物之外,衣服是世上最不需要購買的物品,因為最容易有人贈與,大多數的人擁有穿不完的衣服。在台灣時我便常接收親友的二手衣物,所以「恩典牌」對我並不陌生,自己也常送衣服給周遭的朋友,而且在下有個「龜毛」之處,我本是「惜物」之人,通常給「對人」才覺得「心滿意足」,完成美事一樁。

還記得上回穿了一件「恩典牌」的毛料上衣回台,手肘的地方因為常穿而破了一個洞,事實上我是想穿回去請貴美幫忙補的。沒想到回到學校被同事發現了我穿一件「破衣」,事後便有好心人士贈與冬衣。很感謝貴美幫我補上我喜愛的紅花布料;不料沒過多久之後,另一邊的手肘也破了。貴美!當初請妳同時繡補兩邊,實在是有先見之明啊!可惜妳無暇動手,落得我得再跑一趟。

另一與衣服相關的趣事:有一回房東先生跟我說他們家洗衣機的壽命是以洗衣次數來計算的,換句話說,就是洗衣次數愈多壽命愈短,而這跟我有何關係呢?原來他觀察到我常都沒把洗衣槽塞滿,也就是說,我沒能物盡其用,浪費資源!可是小女子我實在有苦衷啊!一來我孤家寡人;二來我能替換的衣物著實不多,沒能累積到能塞滿的量就得洗衣,不然便沒衣褲可換穿;更精確地說,是每週都得洗衣,不然會跳票、週轉不靈。

我感覺生活因一定程度的「物資貧乏」而單純、輕鬆許多;無需為了挑選而煩惱不已,甚至成為一種負擔。藉此,跟各位父母大聲呼籲:如果您希望孩子能更有力氣的健康成長,其中一個助力就是提供一個簡約的生活環境,讓他們不需要花許多力氣在不必要的事物上。例如:過多的物質與精神負擔;過多的選項,過多的玩具、文具、衣物等。

能夠過得簡約、單純,是難得的福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