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Eva Lauterbach
翻譯 詹雅智 ( 華德福教育資深教師 ) 10/2008
一本關於優律詩美的書如果沒有提到第一座歌德館就稱不上完整。如同Frans Carlgren在他的著作- Rudorf Steiner 1861-1925①寫到:因進行奧秘劇而引發大型舞台與設備的需求,好讓其他藝術性以及科學性工作能夠完成。當時無法在慕尼黑找到這樣的場地。因此,1913 年有人提供(捐出)位於瑞士巴賽爾附近的一塊地時,Steiner便接受了,並肩負起整個規劃的重責大任。
就建築而言,整個建築是由兩個大型蒼穹設計而成;較大的圓頂在觀眾席上方,小的在舞台上方。在建築設計圖上出現了如何將兩個圓頂連結起來的棘手問題,建築師們束手無策。沒多久,Steiner找到解決之道。事後,有一位美籍建築師給出評論:能夠化解這道難題的人必定是個一流的數學天才。
有一大部分的建築要使用木雕,像是圓柱、橫樑、門窗以及大面積的牆壁。每根圓柱底部和主要的形狀,皆由形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如同歌德觀察自然界如何遵循法則而連續發展出生動的形狀。因此,透過觀察他們,觀察者經驗到一連串進程的動作。
兩座蒼穹上方畫滿了Steiner 設計的圖畫。在白堊粉(粉筆)、蛋白酪和一些樹脂組成的白色底層上使用植物染料。半透明的第二層是蠟、纖維素和樹脂,用來保存精緻的植物性顏料,維持住它在花朵中原有的鮮活度。繽紛的色彩在半透明的層疊中,彷如飄懸在空間中,閃閃發亮,就如協同繪畫的Margarita Woloschin 女士在其自傳②中提到:站在大圓頂下的鷹架上,我看見兩個圓頂在東邊相連之處被畫上一大片的藍褐色,彷如一朵大百合對著小圓頂盛開。火紅的波浪從東方推過來並朝向南北兩方叉開。一開始是澄與黃的弧線,之後消失於圓頂西半邊的藍綠色中。兩邊的圓頂因色彩的互動迸出漩渦的樣態,暖色向前移動,冷色環繞在外。儼然是色彩舞動出一幅幅創世圖像。整個建築物裡所有的一切都是原創,沒有一絲一毫是模仿既存的東西而來。好像是出自「道」的新版創世,而且「道」在這彩色的世界,由發亮的紅與靈光的黃,到藍綠的黑暗中活了起來。
只有孩子或者真正的大師才能創造出如此獨到與純真的圖畫。
Margarita Woloschin 女士同時也提到彩色玻璃的製造過程,他們使用Steiner 發展出的新技術。Steiner 打好草圖之後,由藝術家們把它刻在1.5公分厚的玻璃片上。為了不讓玻璃過熱,他們不斷用水沖洗,同時可清理粉末。藝術家們使用類似牙醫使用的磨齒器材,把玻璃磨薄一些。因此這些圖是光線照射在灰暗的背景中呈現出來。其中一位藝術家跟Margarita Woloschin 提到工作進行中發生一個現實的阻力,也就是在黑暗、象徵重量與無法滲透的物質,以及光明、象徵無重量,以及可滲透的物質之間,只要力道施重一點的地方,光就會透過,不然理應保持黑暗、不透光。因此藝術家在工作之際經歷了光明與黑暗的靈性事實。當光線穿透玻璃窗時,彷彿由光形成的圖像會浮現在較黑暗的背景上,也就是玻璃比較厚的地方。
優律詩美的發展跟這個建築有密切的關係,根據 Steiner 的說法,如果沒有這項工程,優律詩美或許不會有當時的發展。
引述Steiner在另一本書裡③的話:「我曾在Das Goetheanum 週刊上描述過,歌德館本身的線條是人類動作在優律詩美這項藝術上的延伸」。又說:「要把優律詩美表演安排到這類性質的節目當中。我們會開始注意到該建築體需要知性與藝術性,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藝術性的活動作為閉幕的話,歌德館的內部空間似乎無法承受一系列的演講。」
有一回Steiner 提到:想給歌德館取個隆重莊嚴名稱的人,可以稱它為「道院」(Haus des Wortes/ House of the Word)。
第一座歌德館於1913年九月破土,1920年九月26日開幕,前後花了7年時間興建,內部空間共有66,000平方米 ,含可容納1000人座的觀眾席。整個建築經費超過七百萬瑞士法郎,全數來自於捐款。在一次大戰期間,還有來自17個國家的義工,離鄉背井、放下他們的職業,來到瑞士邊境。常在鄰國烽火砲戰聲中,肩並肩進行木雕、繪畫、等所有能協助完成該座建築的工作。
第一座歌德館充分被使用的時間並不長,1922-23年的除夕夜毀於祝融之災。
今日我們所見的第二座歌德館是鋼筋混凝土建造,地點也在同一位置上,外型是Steiner1925年辭世之前準備的,並在1928年完工。
原作注:① Goetheanum Frei Hochschule fure Geisteswissenschaft, Dorach, Switzerland,1961,p.28
② Die Gruene Schlange, Verlag Freies Geistesleben,Stuttgart,Germany,1968,pp287/ 291
③ The life and work of Rudolf Steiner, Whitter Books, Inc., New York ,1955,p.486
譯注:①內部於2005年左右才正式完工
②本文出於Eurythmy- Essays and Anecdotes
筆者註:本文發表於華德福教育 人哲第九期
筆者註:本文發表於華德福教育 人哲第九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