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淺談夏季養生之道

文/幼兒園家長 吳弘達老師      轉載自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網站
中醫經典【內經】中說明了夏季的養生之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是指農曆的四、五、六三個月,又分別稱為孟夏、仲夏、季夏。夏天的節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從農曆的四月開始,有立夏與小滿,在卦象上屬「乾卦」,這個時期陽性能量到達極點,所以每年最難受、最悶熱的是四月。再過來到農曆五月,有芒種與夏至,此時陽氣開始減少,所以夏至節氣就在此時有所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這時潮濕的氣候來到,人的身體要多加注意,因為五月又稱「百毒之月」,這時人體容易因飲食、生活習慣不節而生病。到了六月是小暑、大暑的節氣,有所謂「三伏天」,這時常會見到有些人去貼膏藥治病,這時陽氣要慢慢地退伏,所以名之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共三十天。
【內經】的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夏天豔陽高照(陽),雨水充沛(陰),天地之氣相交合,陰陽交通,因此是萬物繁榮充實,茂盛秀美的季節,因應日長節律,要晚睡早起,起床後要去曬曬早晨的太陽,晨陽柔和,適合養心。夜臥早起(稍晚一點睡覺,是為了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是為了順應陽氣的充盛。睡眠不足可適當午睡),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切勿因厭惡長日炎熱而心情煩躁,濫發脾氣使情緒不穩),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要精神飽滿,成就夏季應有的秀美,並充分宣洩),若所愛在外(就像你面對所愛的對象,情志應充分外露而不需內藏)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這才是適應夏天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怒”,因“氣旺”可適當的活動多流汗,使陽氣充分地、正常地“宣洩”,但不能“亂”,心情煩躁就是“亂”,就是“逆”,就會使“神志”受傷,如秋天生瘧疾或過敏類的疾病即由此而來。古代沒有空調設備,因此到了夏天,酷熱難當時,心情就特別煩躁;現代人到了夏天,雖有使用空調,但在驕陽似火的日子裏,也容易心神不安,或懶散無法集中精神。夏季養生思想是注重精神調養,且夏天長晝酷暑,傷津耗氣,人容易疲乏,情緒思考易缺乏耐性而不周全,所以夏天要以調養情志精神,適時的宣洩情緒,調整心境,自然可以「陰陽調和」並「心靜自然涼」的來渡過炎炎夏日。夏季陽氣熾盛,主養,雖炎熱酷暑,當戒陰濕而養生,此乃增益生機之要。故宜食清心養肺食物,並常食溫暖之食物,至秋可防患赤白痢瘧疾。
夏天的氣候特性是「熱」與「濕」,中醫學也以五行中的「火」來概括夏天氣候特點。在夏季人體陽氣趨向體表,形成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此時人體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壞而引起多種疾病。人體要全面去適應夏季氣候,就必須做好自我保健,增強體質,提高身體適應能力,因為夏季氣溫常高達30度的暑熱,屬於邪陽,易傷人之陰,陰傷則人病,且病勢急,病程短,多有壯熱,面紅目赤,口渴心煩,甚者狂躁、譫語、昏迷等症。

以上約略的談到了許多夏季養生的主要概念,以下就簡略的談一些夏季養生的操作觀念,分食、衣、住、行、敘述如下

一、炎炎夏季忌食生冷
戒食冷飲與冰品,如過量食用會使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誘發腹痛、腹瀉等疾患。而且市售飲料種類雖多,大都無營養價值,還是少飲為妙,多飲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欲,甚至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吃冰雖是一種享受,但可能誘發頭痛、女性月經失調、腸套疊(嬰幼兒)等疾患,帶來不適甚至麻煩或災難,當慎之又慎。
夏季是許多人飲食最不規律的季節,要麼厭食,要麼就暴飲暴食,而且很容易多吃生冷的食物,這些都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其實每到炎熱季節,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易出現乏力倦怠、胃脘不舒等症狀,有的發生胃腸道疾患。因此,炎熱季節必須講究飲食調節,採取相應的對策。唐代“藥王”孫思邈曾把飲食與季節的變化聯繫起來,根據季節的不同和身體的營養需要,將平日裏的一日三餐轉變成一種養生健身的方式。他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進辛味。中醫五行學認為,夏時心火當令,而苦味食物儘管有清熱瀉火、定喘瀉下等功用,卻會助心氣而制肺氣,因此不建議夏季多吃,以免心火過旺。由於心火能夠克肺金,而辛味歸肺經,所以在夏季,儘管天氣熱,人們可以適當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如辣一些的蘿蔔,以及蔥白、薑、蒜等,其有發散、行氣、活血、通竅、化濕等功用,可補益肺氣,尤其是肺氣虛的人更應如此。“冬吃蘿蔔夏吃薑,百病不生顏不老。”這是流傳在民間的養生之道。然而,生薑雖然是“容顏不老方”,但不宜過多食用,過多食用甚至會導致多種不適症狀。夏季適當吃薑有益健康。古醫書《奇效良方》中有這樣的記載:“一斤生薑半斤棗, 二兩 白鹽 三兩 草,丁香沉香各半兩, 四兩 茄香一處搗。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中醫認為,生薑性微溫而味辛,功能健脾胃、散風寒,有“薑能疆禦百邪,故謂之薑”之說。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人體容易內生乾燥之氣。生薑不僅能夠刺激人體發汗,而且具有暖胃、祛痰、驅風、散寒、解毒等功效。生薑雖然作用很大,但夏季服用同樣應該適可而止。由於生薑中含有大量薑辣素,如果空腹服用,或者一次性服用過多,往往容易給消化系統造成很大的吸收壓力,還容易刺激腎臟,引起口乾、喉痛、便秘、虛火上升等諸多症狀。夏季人之所以常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的感覺,乃是源于夏令暑盛濕重,既傷腎氣又困脾胃之故。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固腎、健脾除濕的作用,達到平衡身體機能的目的。因應個人狀況適時吃一些苦味食物,苦瓜、苦茶、仙草、蓮子、百合以及青草茶等都是佳品,可供選擇。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迴圈、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熱天適當吃些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且可增進食欲、健脾利胃。但吃苦味食物也要因人而異。一般說來,老人和小孩的脾胃多虛弱,故不適宜過多食用苦味食物。患有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病人不宜食用苦味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夏季的食物選擇除了上面所提辛與苦這兩類食物外,首選的還有酸味食物。夏季出汗多而最易流失津液,故需適當吃酸味食物,如蓮霧、蕃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鳳梨、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

二、日不敞胸 夜不涼背
夏天,驕陽似火,暑氣薰蒸,使人無法忍受。天氣雖然炎熱,卻不宜過分貪涼,特別是人的胸口和背部,更不宜裸露。日不敞胸,夜不涼背就是此時護體秘訣。為什麼天熱也不宜敞胸、涼背呢?這是因為:
1.人體的臟器盡在胸腔之內,這些臟器都是十分嬌嫩、喜暖怕涼,宜暖捂之。
2.人體十四經絡督、任兩脈的穴位,也都分佈在人體軀幹的中心線上。如果讓胸背受涼,就容易產生腸胃、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統的種種疾病。
3.盛夏天氣炎熱,機體產生的熱量高於體外的溫度,周身熱烘烘的。這時,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弛緩舒張狀態,尤其是進入睡眠後,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刺激資訊減弱,機體抵抗力更加虛弱,整個機體基本上處於“無設防”狀態,風邪的入侵便可“長驅直入”。
以上就是露臍裝易致腹痛,睡覺受涼易致腹痛的原因,所以日間穿衣和晚上睡覺時一定不要坦胸露背。實在太熱時睡覺也要護好腹部,以免“風邪”侵入肌膚之內,進而內傳經脈之中,以至到達臟腑為患。
到了夏天,人們光腳穿涼鞋的時候比較多,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使腳受寒,而這會影響內臟,引起胃疼、腰腿痛等。醫學研究證明,腳距離心臟最遠,供血最差,腳的脂肪層薄,保溫差,所以腳掌皮膚溫度最低,極易受寒。一旦腳部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使抵抗力顯著下降。此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就會乘虛而入,引起感冒等多種疾病。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後,正常運轉的血管組織收縮,時間長了會導致血管舒張功能失調,誘發肢端動脈痙攣、關節炎和風濕性疾病等。
外出時要戴遮陽帽、打陽傘等,避免在烈日下待得過久,濕衣服及汗衣皆不可久著,以免暑熱並襲,身生瘡毒;納涼睡覺時,特別要注意蓋好腹部。

三、夏季不宜晚起,以免令人昏沉,精神懵昧。
夏季炎熱,人體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故睡覺時不宜吹風扇,更不宜夜晚露宿。在有空調的房間,注意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納涼時不要在房檐下、過道裏;且應遠離門窗縫隙。在樹蔭下、水亭中、涼臺上納涼,時間不要太長。午睡要注意睡眠姿勢,可平臥或側臥,但不宜俯臥、伏在桌子上睡,俯臥和伏睡會壓迫胸部,影響呼吸。
夏日裏睡覺最好穿上睡衣,這樣既可以很好地吸汗,同時還可以防止受涼。雖然是夏天,肚子受了涼,也會引起腹瀉。因為雖然皮膚上的溫度不斷變化,以保持身體的恒溫,但人體的腹部和胸部的皮膚溫度幾乎固定不變,所以即使是熱得難以入睡的晚上,也常有不少人因受涼發生腹痛、腹瀉。中醫認為,肚臍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常被養生家譽為保健養生“要塞”。肚臍是最怕著涼的地方。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作為腹壁的最後閉合處,皮膚較薄,敏感度高,具有滲透性強、吸收力快等特點。因屏障功能較差,在人體又屬相對虛弱之地,易受涼而染風寒。
夏天夜裏刮著清爽的風,感覺非常舒適,夜晚也變得不那麼難熬了。於是不少人都開窗睡覺,還有的把床搬到居室的通道風口處。俗話說“夏夜避風如避箭”,風邪能引起多種疾病。夏季人體皮膚汗孔張開,入睡後抵抗力下降,加之後半夜的風會更涼,人體此時極易遭受風邪的侵襲。受了風邪,可引發熱傷風、面癱、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腹痛、腹瀉等疾病。因此,納涼應有節有度,睡前應用一條毛巾被蓋好腹部,在室內不宜選擇過堂風口之處,不能只鋪一張涼席就睡在水泥地上。

四、無厭於日,使氣得洩
時值盛夏,人體容易出現困乏煩躁、壓抑懶散的狀態,此即“暑易傷氣”,即炎熱的天氣易傷人體之氣,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所以,在勞動或運動時,要避免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最好在午飯後睡一會兒,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消除疲勞。
不少人喜歡吹冷氣,不願運動,如長期在空調下生活,常居於低溫之中,非時之寒,易致暑濕內困,影響正常生化,出現形寒、神乏、胃呆、骨痛等症狀,人稱之為“空調症候群”,這是人體機能與氣溫失衡所致。
夏季不宜長時間勞動,要防出汗過多,但也不能不出汗,雖然夏季運動量不宜過大、過於劇烈而中暑,應以運動後少許出汗為宜,以免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損傷心陰。
健身愛好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大熱天運動出一身汗,再洗個溫水澡,心曠神怡!夏季進行體育鍛煉,能保持運動的持續性效果,避免體能和技能的衰退。它還能有效提高人體對高溫的適應能力,促進食欲,提高睡眠品質,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由於夏季運動會大量出汗,必須及時補充水分,最好是淡鹽水或微含電解質的飲料,以保持正常的機體代謝平衡。但不宜快速大量飲水,更不能運動後立即喝冷飲。
夏季高溫進行運動要做到適時、適量和適地。適時,即選擇好一天中合適的鍛煉時段。為了避免強烈陽光對皮膚和身體的損傷,應該安排在早晨或黃昏,儘量避免上午10點後至下午4點前的戶外運動。適量,即調整好運動量。人體在夏季消耗增大,睡眠和食欲下降,體能儲備相對較弱,因此提倡輕鬆運動,時間控制在20至30分鐘左右,強度適當減小,可選擇游泳、散步、慢跑、拳操、非對抗性球類等運動。適地,即選擇適當的運動場所。儘量到戶外運動,選擇陰涼通風、環境幽雅的地方。即使在室內運動,也要適當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

夏季養生小常識除了以上介紹的,還有一些事項也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1、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幹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2、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3、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佈有全身的反射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古人云:“睡前洗腳,勝似補藥。”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4、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絕妙良方。
另外,加強耐熱鍛煉,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防止中暑和其他熱症發生。

此外許多人認為水果富於水份,能令肌膚保持水嫩,夏天應多補充,不知水液四布,須藉陽氣蒸騰,若多食寒涼之瓜果,反令脾土寒濕,水津不化,肌膚乾澀,毛髮不榮;或有皮膚雖潤濕,但缺乏光澤,其色給人以呆滯、虛胖之感;或人濕鬱肌膚,鬱熱內生,面生痤瘡者;或令人虛火上炎,口舌生瘡,屢屢發作,不易癒合。如此種種,皆是嗜食生冷之過也。
還有很多人在探視病人時,每每多購水果,以示關心。其實,除了大熱傷津之證,水果是並不相宜的。病人在患病期間正邪相爭,已經損耗了很多元氣,觀其虛弱萎靡可知;若更令食涼物,可謂虛虛之甚,如冬天裏更加一瓢冷水。
《內經》云五果為助,助者可偶食之,不可過多,更不可倚之為飯(或有人為減肥,只吃水果,以求窈窕,此自戕其生也)。若欲服用果品,當察自己體質寒熱,擇性味而啖焉,才能有補而無傷也。

附:諸果性味
梅:酸、溫。杏:甘、酸、溫。桃:甘、酸、溫。棗:鮮則甘、涼。曬乾則甘、溫。核桃:甘、溫。荔枝:性溫,味甘酸。山楂:酸、甘、溫。桂圓:性溫,味甘。木瓜:性溫味酸。李:甘、酸、涼。蘋果:甘、涼。梨:甘、涼。柿:鮮品甘、寒。桔:甘、平。西瓜:甘、寒。甘蔗:甘、涼。柑:甘、寒。草莓:性涼、味甘。葡萄:性平、味甘酸。鳳梨:性味甘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