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賴吉仁
來宜蘭快三年了,想過半農半畫的生活,但無奈自己缺乏務農常識,又忙東忙西的,老是一天捕魚十天曬網,到現在我家的農作都還是街坊鄰居老農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前兩年,零零散散地種些東西,也嘗試運用一些樸門的方法,雖然是個門外漢,卻悄悄地許下個願: 用最少耗能的方式種植。反正對我這樣一個都市人,種不好是應該的,不怕人笑話,那就放手試驗吧!!
今年4月,總算完成樸門初階訓練課程,不懂也罷,既然知道了就要做做看,於是決定認真嘗試朝向「自給農」的方向努力,既然只是種給自己吃,自然是非商業性小規模的,更加強了低耗能種植實驗的信念,於是第一個石頭圍砌而成的花形厚土菜圃(又是笑料一樁)出現,不用農藥化肥是當然的基本原則,外加堅持(一): 不翻土;堅持(二): 不用電力澆灌。
適逢盛夏,於是提著澆花器一步步灑水成了每天早晨的例行公事,因為不是大量給水,所以又嘗試用黏土捏成的小泥碗散佈埋設於菜圃中,每次澆水順便將其注滿,藉黏土緩慢滲透延長水的供應時間,但可惜黏土未經窯燒不耐大雨沖刷浸泡,幾場大雨後碗形不再…只好買來一些未上釉的陶製小花器以黏土封孔替代;加上乾草覆蓋也幫忙減緩烈日照射。
今年宜蘭夏天雨水甚少,除了少數幾個雨天外,幾乎每天都必須澆灌,結果發現原本採用的樹幹雨水收集方式實在不敷使用,不到一星期就用光了,只好回到使用人工幫浦打水。但使用俗稱化石水的珍貴地下水來灌溉,心裡也還是犯疙瘩,所以下決心要做一個大型雨水回收系統。
早先在蘇澳港邊社區曾看過社群樸門先進氧化鐵的雨水回收系統,原本想如法炮製一組,剛巧6月份鐵兄在友善小舖辦了雨水回收實作教學課程,兩天課程結束,大夥兒合作完成了小舖示範推廣用雨水回收系統;接著就是大家回家實踐了。
為了無礙觀瞻,捨棄農舍大屋頂作為集水面,改用資材室屋頂,如此儲水桶就可藏在不礙眼也不礙事的地方,而塑化劑風波也讓我想盡量減少塑膠用量;先到資源回收場找中古不鏽鋼水塔,缺貨, 於是上網Google,很幸運地找到一個2噸五千元有找的全新不鏽鋼水塔,以容量折算,2個兩噸的水塔就可替代20個200公升 的塑膠大藍桶,雖然桶價還是高出一些,但桶與桶間連接的管線系統卻省下不少工與料。
儲水器解決了,接著是管線,為了減少水與塑料相處的時間,所以決定儲水器下方的供水管也採用金屬管,這對有經驗的水電師傅來說不是什麼問題,但對於只有幾次接PVC管經驗的我卻是全新的考驗,還好經鐵兄指點,加上社群好友力鋒介紹一家專業水電材料行(冬山路上近純精路口全家便利隔壁:宜達水電),一天下午,先到大師傅五金管線材料區耗了近一小時,對著設計圖找來許多金屬彎頭、三通、凡爾、立布等等管線材料,像孩子玩積木一樣坐在地上試接(好在店家肚量大沒趕人),最後也找到了解決管線間螺牙方向相反的解決材料—由令,再到專業水電材料切兩段特殊長度金屬管並車牙, 然後捧著一堆材料回家接接樂囉!!
最後剩下集水管線,也是關鍵部分。原本希望利用家中現成的烤漆鋼板剩餘料自行製作集水溝,無奈手無縛雞之力,無法將那看似薄薄的一片鋼板摺出溝槽,不得已只好放棄回到PVC管( PVC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但卻是個非常不好的材料,少用為上,詳見網站 );回到水電材料行才知道PVC集水溝已經是個過時的產品,現在都是請專人用白鐵訂做,只好買根粗水管回家自己對半切,就這樣幾經折騰,總算在7月底完工啟用,現在就等颱風大雨來測試囉!當然颱風要來了,儲水器的固定也得好好加強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