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楊文獻 四月七日 春日 加留沙埔農場 (上)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徐彩雲  採訪整理
   
我在工作停下來的時候,一直在思考,自己後半輩子準備怎麼過?我以後可以怎麼做,還有我能夠做什麼。
雖然停了好長一段時間,可是沒有很切確的答案。
這時,我也從台北遷到(員林)去住,到台灣各地去走走,到處看有機農場,大部分是自己跑,有時候帶著孩子跑,看看別人怎麼過生活,是不是自己喜歡或是自己能夠做的一份工作,而且是自給自足的方式。
以前在參與活動的時候,都是用講的,哪些東西有多好?哪些東西我們該如何來保護……等等,我希望更貼近我們的生命,剛好碰到「有機農業」這一塊,我也去參與座談和研習,我覺得跟我小時候的生活比較靠近,因為我也是住鄉下,爸爸媽媽也都是在山裡面生活。
小時候覺得這些農事做起來真是苦不堪言,但是後來慢慢發現這些過程,其實越來越有味道,尤其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像是現在的水跟以前的水,都是感覺非常地親切。我如果去到一個地方,看見溪水,或是有一潭水,而且是流動的,我覺得很有能量。
還有像是三合院的這樣的老厝建築,看到在裡頭生活的人,我覺得好像呼喚起某些生命裡的元素,看著人家燒柴,還有大灶,我覺得那團火是有能量、有生命的。
每一次來到這樣的地方,我都會一直浸淫在的久久感動裡面。
人跟土地可以緊密地結合,能夠在土地和自然裡學到各種你需要的智慧。不只是農業,也不只是經濟,卻是聯結到我們整個的生活面,包括生態和生活教育以及整個人的身心靈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也能夠把古代的、現代的、未來的都聯結在一塊,古代的智慧可以用在現在這個時空。
在這樣過程中,一開始的摸索當然是跌跌撞撞的,但是我發現走在這個行業的前輩們,都有耐心、毅力,更需要深度思考,也就是不會只為了一個單純的經濟面去完成做這件事情。
去接觸植栽,讓我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感覺,回到那種鄉下的感覺,我發現,可以透過我的手,可以為人或是為土地作一個橋樑,最起碼,從我接手之後的土地,一定是越來越好,不管它原來是什麼狀態。
植栽也是越來越好,我好像媒人婆的角色,有花香鳥語,各種生物越來越豐富多元,就代表各種的可能性,如果只有單一的一條路,就會把自己逼到死巷之中,尤其因為經濟的需要而大面積栽種的方式,可以做一些調整,找到自然和經濟之間的平衡點,我也能夠在這樣一個天地裡面,找到一點位置,找到平衡。
我不只是用嘴巴跟孩子說:「那個有多好,那個有多棒。」
我希望她們親自去體驗,來聞聞花香、聽聽鳥叫、碰碰這邊的泥土和植栽,曾經跟土地、植物有過親密接觸,這樣的感動,一定會留存在她的心裡面,產生發酵影響。
你去吃到、去聞到、去接觸到,整個感官都會被啟動,這就是一種你跟土地產生的生命互動,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生命的教育,如果植物是這樣子,人也是這樣子,那麼人生大概也是這樣子,幾千年前就已經這樣做,現在也是這樣做,可能以後也可以這樣做下去,有機會吃到我的菜的人,或是我加工的東西,一定能夠感受到我這一份心意,如果能到田裡頭走一走,跟土地和植物更靠近,也會更靠近自己的心。

我做一點我能夠做的,我也喜歡做的,能夠跟更多人分享,把這樣的感受跟更多人分享,我希望跟我的家庭和孩子一起來做,一點一滴、從無到有,孩子或其他人也都看得到這個過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