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人物誌----地方探究 02

柏德琳(PETRIN, GIOVANNI)  轉載自台灣公益組織教育基金會

灑落柔潤光芒的「太陽」
「我照顧過八千多位結核病人,為二千多位病患送終,幫二百多位結核病患穿壽衣,『親友』遍及全省,所以要告別台灣難如登天。」丸山療養院(現改制為「聖嘉民老人長期照護中心」)義籍院長柏德琳曾信誓旦旦的許下這個承諾。然敵不過時好時壞的多年痼疾折騰,他還是不得不在民國一百年五月間,揮別逾半世紀情緣的「第二故鄉」,返回威尼斯落葉歸根。
告老還鄉的前一年,以台灣病人需求為第一優先的柏德琳,還曾專程回威尼斯,為聖嘉民老人長期照護中心籌募一部公務車經費。一去數月未返時,大家都誤以為當時已七十六歲高齡的他,決定長住 威尼斯,沒料到原來那段期間他是在醫院治病,病情一穩定,他不顧家人的挽留,堅持返台。但,隔年仍在病魔纏身下屈服。對於他的遠去,「在台親友」有著萬般 的心疼和戀戀不捨。

義大利男高音 轉身成台灣男護士
這位天主教修士,在台灣意氣風發的燦爛歲月,是從二十三歲開始。他在羅東聖母醫院、丸山療養院到聖嘉民長照中心,度過五十四個寒暑,悠悠歲月中留下無數感人身影和佳美足跡,至今依舊深深烙印在台灣人的腦海,並在每次溫馨細數中一幕幕地浮現……。
民國四十六年,米蘭護校畢業的柏德琳,放棄成為義大利合唱團男高音的機會,和前程似錦的藝術生涯, 跟隨義大利靈醫會飄洋過海到宜蘭羅東聖母醫院服務,成為台灣第一位男護士,也為自己創造精采的人生篇章。他渾厚圓潤的甜美歌喉,從此專為病患獻唱,一首浪漫的義大利名曲「我的太陽(O'solemio)」,將充滿希望的柔潤光芒灑落在每位病患的心房,而這天籟之聲也成為撫慰病患傷痛的「仙丹」。
「其實我原本規劃在羅東聖母醫院服務十年,醫院上軌道就回義大利。」個性率直的柏德琳,萬萬沒料到他當初天真爛漫的如意算盤,在擋不住「熱情台灣人太喜歡我了」的微妙牽動下,再也回不去昔日灑脫心境,不自覺地踏上迷戀台灣的不歸路。(略)

與病人「零距離」 勤學台灣文化
來台十年後,柏德琳如願地返回義大利。但過了一、二個月,他因思念台灣病人又回到羅東。沒多久,派到澎湖惠民醫院工作。民國五十六年,台灣結核病盛行,聖母醫院為此在冬山鄉成立丸山分院(丸山療養院的前身)。柏德琳接任院長後,除堅守靈醫會「神貧、貞潔、服從」的三願外,更以第四願「服務病人:連在生命的危險中也不例外」,展開他另一段奇異旅程。
當時專收易感染、人人避之唯恐不 及的結核病人,需要相當大的膽識和勇氣。丸山分院設立後,結核病人的家屬,大都將病人載到院門口就趕緊離去,從此杳無音訊。被家人拋棄又跟外界隔離的病 人,內心有著生不如死的痛苦。悲憫的柏德琳,決定以全人照顧與尊重,熱情擁抱病患,讓他們在幻滅中找到一線求生意志。
避免傷害病患的自尊,柏德琳嚴格要求護理人員跟病患接觸「零距離」――不准戴口罩和手套,也不能露出嫌惡的表情;同時教導護理人員如何自我防護,因而沒有一個人感染。
曾柏德琳共事四十年的資深護士林素玉,至今還牢記著:跟病人相處時,不要正面而用側面;隔離病患的餐具;不要接受病患贈與的物品,一則不要造成其他病患的心理負擔,再者也可降低感染機率等口訣。
質聰穎又擅用資源的柏德琳,最厲害的一招,就是他把所有病患都變成專屬的語文老師。一有空檔,他就到病房串門子,開心的跟老榮民話家常,趁機學國語;和阿公阿嬤抬槓,順理成章的講閩南語,也跟先住民請教母語,並從逗趣的提問中,了解台灣各種民間習俗,有關信仰、喪葬喜慶的禮俗特別謹記在心,日後也都派上用場。
病人每天都很期待看到柏德琳的身影。因為扮演娛親「老萊子」的他,巡房時口袋裡總是揣著綜合維他命、B群、小蘇打胃藥,沿著病房「撒嬌」的詢問:「阿公(阿嬤),你哪裡不舒服?」然後就把維他命塞到病人的嘴裡。在心理作用下,病人覺得很有效,因而非常信任他和喜歡他,偶而還會為他「爭風吃醋」呢!
雖為天主教修士,柏德琳依然十分尊重台灣民間信仰。觀察到病患遇到病人憂傷沮喪,他就開車載他們到街上兜風,還自掏腰包買水果、買香陪他們到附近道教的三清宮、天公廟等廟裡拜拜,最神奇的是煞有介事的為他們解籤。拜過神明的水果帶回去跟其他病患分享時,還大聲嚷嚷:「吃了可以保平安喔。」

病人第一 沒有上下班觀念
擔任院長的前幾年,柏德琳每天下午還是得到聖母醫院開刀房報到,經常到凌晨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宿舍,因而幾乎二十四小時待命,從此養成從不看錶、也沒有上下班的觀念。
當時療養院沒有明確分工,柏德琳帶著護士幫病患梳洗、清理尿壺、擦背……,甚麼事都做,病人一旦發生危急狀況,必定要通知他。有一次病人急救時,護士不忍心叫醒才剛躺下休息的柏德琳,他為此大發雷霆。
「我每天能睡到五個鐘頭就偷笑了!這五個鐘頭還是分一段一段的休息。沒想到日後竟然演變成每隔兩個鐘頭自動醒來的慣性。」柏德琳無奈的擠出一絲笑容,因為這個習慣深深影響到他的健康。
「無論何時,結核病人大咳血,必 定是柏修士負責。他每次都只用兩片薄薄的紗布口對口急救,毫無顧慮也不擔心被傳染,救回不少『死裡重生』的人。」林素玉描述說,大咳血就像打開的水龍頭, 急速噴流而出,在搶救時非常恐怖,一旦咳血不順暢,血塊堵到食道,一口氣上不來極易窒息,這時就得不停的挖堵塞在食道血塊,而且要做人工呼吸,直到氣息恢 復順暢為止。
「病人權益優先」的柏德琳,為不耽誤白天院務運作,經常趁深夜帶著資深護士陳素鑾,載臨終的患者返家。陳素鑾記憶最深刻的畫面是,有一次他們在凌晨送一位住在金瓜石半山腰的病人回家,聯繫病患家屬後,沿途柏修士都依台灣民俗喊「過橋了!」「到家了!」。駛至病患住家山腳下,見到貧困的家屬扛著一塊門板,他們只得將病患放在門板上,合力抬 了一段很長的石階路才抵達,家屬齊跪叩謝,奉上一只紅包,柏修士將現金抽出,只拿空紅包袋,泣然的家屬大為感動。
柏德琳最得意的事,是學會了台灣不少喪葬習俗。每次載臨終前病人回家,下車進門前,他口中就會念著:「爸爸,你回來了,吃茶喔。」遇到病人未進門就斷氣,家屬不准他將病人抱進進屋的情況,他就振振有辭說:「他的心臟停止跳動,但未腦死。」就如願的踏進屋內,以避免病人在屋外搭棚辦後事。
唯一讓柏德琳遺憾的事,就是有位台北的結核病人,他的家屬從未探病。在他病情不太樂觀時,希望回家探望家人。柏德琳聯絡不上他家人,決定在車上放氧氣桶,載他回台北基隆路老家,但是他家 的門窗都關得緊緊的,在門口怎麼撳電鈴都沒人回應。等了半小時後,只好開回宜蘭。過了三天,那位病患抱憾離世。

滿足忙碌 努力照亮他人生命
從年輕帥氣的二十三歲到鬚鬢皤然的七十七歲,柏德琳不學電腦、不用手機,每天只忙著照顧和關心病人。「忙,才會有精神。」他很滿足這樣充實的日子。
這段漫漫歲月,許多受柏德琳恩惠 的病患及家屬,也不時地回饋。例如:有位十八歲病患,及長至三、四十歲時,特地探望他;有位曾經大咳血的肺結核病人,後來在台北榮總醫院上班,現已有二、 三個孩子,每次回羅東必來跟他敘舊。而療養院共事數十年的員工及家屬,跟他的感情亦甚篤。有一次,六位員工還帶著他們的太太、子女,跟他團聚。
最令人動容的景象是,昔日不少沒錢的病患家屬,經常送米、送菜到療養院,酬謝柏德琳對病患無微不至的關懷。直到民國九十八年,療養院已遷至三星鄉,偶而還會見到一袋袋的米,無聲無息地放在療養院的門口。
在病患的心中,柏德琳就是照亮他們生命的「太陽」。誠如聖嘉民老人長期照護中心社工組長游巧琳所言,年事已高的柏修士,或許會忘記前來看望他的病患,但是那些病患卻會永遠惦記著他,並默默為他祈禱祝福。

延伸閱讀  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作者:羅東聖母醫院口述歷史小組
出版社:大家健康雜誌

沒有留言: